Dec 18, 2007

終於,澎湖半馬

11/18,多雲,攝氏23.5度,相對濕度80%,3級風,是個適合跑步的好天氣。

將近兩個月的生活作息都為了這一天而調整,油炸食物忌口,過晚不進食,早睡,每週練跑三次,週六跑20km長距離,這種生活習慣跟過去相比實在太健康了。

早上六點多就起床,早餐是三明治,還特地多吃了根香蕉,此為進行長時間運動人們的聖品,七點半到衛生局與其他同伴會合,不免俗的先來張合照!步行到會場的路途中已有許多菁英選手在熱身,他們應該是為了槍響就能用最佳速度起跑,所以先跑個幾公里暖身。聚集在會場的群眾還蠻多的,除了健走的人氣之外,有不少家長站在路旁,這歸功於縣府動員各級學校派學生參加,不過多半不是自願的吧?檢錄之後就跟朋友到半馬起跑區等槍響,也沒有太興奮或焦躁,半馬距離跟幾週來練跑的距離差不多,就當作是這一週的練跑,況且又沒有要爭奪名次(事實上是實力差太多啦),輕鬆應付吧。

槍響之後,後頭十公里組的幾乎都衝出去了,參加十公里的選手多半是學生或玩票性質的人,沒經驗不知道要配速,不過我們兩個雖然知道卻不太會控制節奏,這時候就需要一位專業阿伯的協助,在這裡先跟這幾位阿伯道歉,一直跟在他們屁股後面,心裡一定毛毛的,而且我們前面5km又很不安分的邊跑邊哈拉,希望不要影響到這幾位阿伯的節奏啦。

話說倒跑達人薛慶光也來澎湖共襄盛舉,幫忙增加這個活動的新聞價值,我們原本想跟著他跑,不過因為他的速度比較慢,況且他倒著跑,跟在後面還不惹來他的白眼;換來換去,最後跟在一位某長跑協會的阿伯後面跑了2km,因為他跑全馬配速較慢,調整好之後我們就稍微加快速度超過他。跑到7km時碰上兩位長跑好手,閒聊之下才知道他們從第一屆開始就每年都來參加澎湖馬拉松,且其中一位竟然是台灣首位完成百次馬拉松的女性羅苔華女士,說來慚愧,她的朋友介紹她是第一個完成百馬的女性時,我們根本就不知道百馬代表什麼,只是笑笑的回應,她從1996年開始跑馬拉松,並在2006.11.19風城馬拉松完成創舉,11年的時間跑完100次馬拉松,這是什麼樣的毅力啊,不過未免太低調,且主辦單位也太粗心了,竟然讓這位名人像一般人逍遙自在的參加。

在8km之後就我們就開始專心跑,折返點補給後,走了2、3分鍾才開始後半段的苦戰,跑到14km處後我朋友就碰到瓶頸,畢竟在軍中沒辦法做太多練習,但我這次設定的目標是「跑完」,就頭也不回的甩開他...。本來不難的目標,卻因為不小心腦充血想試試看還能跑多快,衝過頭的結果是跑4km就後繼乏力啦,這時候呼吸跟心跳都跟著變快,腦袋中反覆的有乾脆停下來走的想法,最後終於還是在一段側風很強的地方走了1分鍾,調整呼吸,然後才衝完最後的2km,越接近終點放棄與繼續跑的想法越是衝突抗衡,「沒多遠了一定要跑完」、「反正快到了,用走的時間也慢沒幾分鍾」、「都練那麼久了怎麼可以停下來」、「幹麻跑的這麼狼狽呢」,最後還是跑完了,畢竟用走的通過終點有點遜,時間是2'18"59",很合理的成績。

參加馬拉松其實不是跑步的目的,維持身體的敏捷與體能才是初衷,不過能在澎湖跑是一件非常值得開心的事,而且跑長跑會上癮,就像每次練長程都會問自己幹麼這麼累,放假不在家睡到飽卻出來風吹日曬,但跑完還是很有成就感;半馬還不夠解癮頭,明年再回來參加全馬吧,克服心理障礙之後,體力跟肌耐力是最不需要擔心的事情。

Nov 23, 2007

挑雙適合的慢跑鞋

喜歡跑步的人都知道跑步是一件對腳的傷害性很大的運動,尤其是膝蓋跟腳踝,除了要重視跑步前的暖身跟跑完的緩和運動,還要有適當的配備,就算平常的走路運動,有一雙適合的鞋也是非常重要,最近剛好舊鞋磨平了,為了買新鞋在網路上讀不少東西,乾脆將心得寫下來,免得自己以後再找一次。


一般而言,依照足弓的彎曲幅度,將腳型分成扁平、正常、高弓三種,可以先從這個專業網站瞭解何謂扁平足高弓足,有詳細的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把「足部相關病理」的內容都瀏覽一次。

在步行或是跑步的時候,正常的腳是腳根外側先著地,然後腳根到腳尖依序著地,最後離地之前,腳掌還會有一個向內翻轉的動作,稱為「pronation」,這個時候足弓會被壓,像橋樑一樣,適當下塌拉長,來吸收人體下落時地面的反衝力,正常足的人不論是pronation或是反衝力的吸收都很好,挑鞋子容易,適合的鞋通常鞋廠歸類在「穩定型」。

但是扁平足的人,足弓已經展平,在完成pronation這個動作之前腳板都已經貼地,還要進行內翻動作,腳板就容易有過度外翻(overpronation)的情形,而造成下肢運動傷害,所以需要一雙具備足後部動作控制性(motion-control)的鞋,這類的鞋子會有堅固的後根護套(heel counter),堅硬的中底(midsole),因為材質的關係鞋子穿起來覺得較硬,都是為了讓落地時腳板不要再過度的外翻,鞋廠通常將這種鞋分類為「控制型」。

相反的,高弓足的人在跑步時pronation的動作幾乎沒有完成,離地前腳板內側都還沒著地,結果就是外翻不足(underpronation),足弓無法適當下塌吸收反衝力。可以挑選具備高緩衝、吸震、材質彈性佳等功能性之跑鞋,通常鞋身比較軟,容易前後折彎,穿在腳上感覺較舒適;柔軟的鞋身是為了幫助pronation這個動作的完成,強調避震性的功能則是彌補高弓足對反衝力的吸收不足,鞋廠則是將這類鞋歸類在「避震型」。

除了把腳型分成「高弓足」、「正常足」、「扁平足」三類,依照腳底板的彈性可再分成「柔軟」、「適當」、「過硬」,腳板柔軟程度不同,在pronation的過程就會吸收不同程度的反衝力,才會有說法認為高弓足的人如果腳板柔軟,多少可以抵銷underpronation所無法吸收的反衝力,考慮選穩定型的鞋也行,但這說法只適合underpronation不嚴重的人,不建議有嚴重underpronation的人選穩定型的,畢竟穩定型的鞋會多少控制pronation的程度,一雙避震型的鞋不只提供更好的避震,柔軟的鞋身也會幫助完成pronation,才能發揮高足弓但腳板柔軟的好處。

再來考慮體重因素,不論pronation程度如何,因為體重過重代表腳必須負擔更多運動時的反衝力,就應該更重視鞋子的避震功能。澄清一個觀念,控制型的鞋並不是不重視避震,而是多了motion control功能,這個功能用來降低pronation程度,因此不論是分類在避震型,穩定型,還是控制型的鞋,同類型的鞋在避震效果還是有差異;舉例來講,overpronation但體重輕的人,可以考慮選一雙動作控制型但避震效果普通的鞋,因為比較便宜,體重過重的人就不能省這點錢,要選動作控制型但也強調避震效果的鞋子;體重過重但underpronation的人,有個說法是需要鞋子的支撐力,建議挑穩定型,但我個人建議挑避震型的,不論如何,避震型的鞋提供的避震能力優於其他鞋款,而慢跑鞋的支撐性都還不錯,不用太擔心,反倒是體重過重的人不適合穿racing系列的鞋,賽跑用的鞋為了輕量化,很難兼顧支撐性與功能性。


總結來講,最該優先考慮的因素就是pronation,而pronation程度的決定因素,足弓型態佔大部分,體重跟腳板柔軟程度次之。所以不管你的條件如何,考量所有因素(足弓、體重、個人習慣....)之後:有overpronation的情形,就是該挑動作控制型的鞋,有underpronation,就是挑避震型的,至於正常的人,就是挑穩定型,決定類型之後,體重過重或是腳板較硬的人再從該類型中,挑避震性能佳的鞋款,輕的人或腳板柔軟的,可以選擇少花點錢,當然,避震性能好的鞋對腳的保護還是比較好。



重點:

1.
underpronation (常見於高足弓) :避震型(Neutral/Cushioning/Neutral cushioning)
normal (正常足弓) :穩定型(Stability/Support/Structured cushioning)
overpronation (常見於扁平足) :控制型(Motion-Control)

2.
腳板柔軟 :優先考慮是否需要控制性跟支撐性,再考慮避震
腳板太硬 :決定哪類型的鞋款後,建議選擇該類型避震功能佳的

體重過重 :選完類型之後,選擇該類型避震功能佳的
體重過輕 :可以不用考慮體重因素

3.
如何判斷腳型:
Mizuno的網頁可以看自己的腳型

挑鞋子:
Mizuno有設計一個網頁 幫你挑鞋,可以去看適合哪一雙,

這個網頁可以從各個廠牌挑,個人比較推薦Mizuno跟Asics,這兩家鞋廠的技術實在(NIKE的氣墊就不適合路跑,容易壞),沒有過多的廣告支出,鞋子C/P值最高,在台灣也容易買。

有心得的人,可以了解直接到鞋廠網頁挑鞋
Mizuno男鞋
Mizuno女鞋
亞瑟士ASICS



PS:論文寫完之後,很久沒有這麼認真找資料寫文章,真是吃力啊。



Nov 9, 2007

暖暖

要推薦痞子蔡這本網路小說,其實還真不知該如何下筆。


近來看過最嚴謹的小說是「勿忘我」,背景設定在美國六零年代反戰思維下的社會文化,深刻描述當時的美國人的生活型態,但這種書讀來特沉重,加上已是全球熱銷,相信願者必定上鉤,我並不打算推薦它。但這本「暖暖」在網路也是火紅,同樣邏輯下似乎顯得沒原則,但我一向視國家領導人為楷模,所以決定敲鍵盤推薦這本書。


這本小說讀起來很輕快,雖然早過了因為言情小說感動的一蹋糊塗,決定熬夜寫下對那個女孩的思念,偷偷發表在匿名版,最後還被收進精華區......人老了就愛話當年,男人到25就剩一張嘴,嗯,重點是雖然過了那種年紀,這本書描寫的故事也不特別,人物刻畫也看不到個性,作者的文筆還是食古不化(呃...),但是讀起來就是有種海鳥從空中俯衝到水面抓魚卻不慎落水,哦,我要說的是這樣的動作並不浪漫,而且瞎扯,但水面依然會產生漣漪,讓自己又去經歷一些回憶,甚至將自己投身到書中的場景去創造回憶。事實上作者的調性才真正是始終如一,從第一次親密的接觸開始我讀過他所有著作,感受由濃轉淡,但一樣會心一笑,就像一個深得你心的老梗,每次聽到都覺得沒有鮮味,但忍不住還是會笑罵一聲白痴。


寫到這裡已經分不清到底是褒還是貶,總之這是一本讓人可以讀得很放鬆的小品,就像偶爾該走到小酒館,暈黃的光線與質樸的木紋吧檯,JAZZ與人們的輕聲低語交織流轉,再喝上一杯Tequila sunrise,微醺。

Oct 29, 2007

東、西嶼坪 (下)



我認識14個人的西嶼坪,而我終於造訪的是不到5人的西嶼坪。


港口的景象依舊,卻更簡陋,上岸後就會注意到一間供奉女武將的華娘廟,在澎湖這個廟宇比村子還多的地方,這種以女武將為主神的廟也是很少見。隆隆的聲響從一間鐵皮屋竄出,屋旁立著西嶼坪的牌坊,旁邊就是通往村落的水泥路,外地人戲稱為好漢坡,礙於岸邊的平地不大,開墾的先民在坡頂上形成聚落,這裡的居住環境肯定是更艱辛的,很難想像颳起東北季風時是怎麼樣的光景。房子理所當然的必須座北朝南,都是低矮的平房, 不過分的突出,從遠處眺望似乎融入在荒煙漫草中,感覺很舒服,最突出的建築就是後來興建的西嶼坪衛生室,不過這裡已經沒有美麗的護士駐守,只有定期的巡醫 船會到這裡看診,雖然實質的醫療服務是不夠的,但讓這些老人家覺得還有人關心他們,就跟每天只送一個便當給獨居老人,不會讓他們吃飽,卻能讓他們心情愉 快,是一樣的道理吧。



走過村落,後山已經雜草叢生,回覆一片原始草原的風貌,菜宅的石老石古石牆爬滿藤蔓,幾乎成了人類遺蹟,
遍地開滿的黃花是澎湖決明,倒地鈴沿著石牆蔓生,地勢低處的石老石古石牆已被白茅草的旺盛淹沒,蓋在崖邊風口處的福德小廟,或許同樣有著鎮風祈福的使命,一條水泥路,一排電線杆都是為這信仰而存在,心中不免疑惑,是誰在延續這 間廟的香火?繼續往上可以走到西南邊懸崖,是峭立的玄武岩石壁,也是離村子最遠的地方,在這裡坐著吹風休息正好。尋著鋪給福德小廟的水泥路回到村子,爬上 路旁一間殘破的連牆都坍塌的房子,竟暗藏一個眺望後山與村落的最佳視野,這間房當時或許就是為了這絕佳地勢而蓋。路的盡頭就住著唯一的一戶居民,紀錄片與 同行的長輩都說是為了照顧身有殘疾的兒子,一家三口就不走了,忍不住聯想到近來前後兩起軟禁身障子女的新聞,但緣由究竟為何,就不是我該妄加憶測的了。要 問他們是否覺得孤單嗎?還是問生活苦不苦?問這實在是挺蠢的,生活在都市的人多半也是一樣孤單,日子也過的很苦啊!那說幾句慰問的場面話?憑什麼說這些 呢?


不像東嶼坪整片山坡都有屯墾過的痕跡,西嶼坪的後山保留更多原始風貌,這兩個小島類似的建築風格顯示出當年相互依存的關係, 三十年前,鄰近的東吉嶼漁場魚穫豐富,東吉就有兩、三千人居住,繁榮盛況甚至與當時的馬公本島互相輝映,也帶動了鄰近小島的生態,當時東、西嶼坪也各有三、四百人居住(民69,東:八十五戶,三百八十六人,西:四十五戶,三百七十一人),隨著環境的破壞造成漁獲量銳減,捕魚討不到幾個錢,為了養家活口只好舉家遷移到都市謀生,這齣鄉土劇持續在台灣各鄉村熱映中,現在住在西嶼坪的只有兩戶人家,東嶼坪也不過十多人,這兩個小島終究會化身為一 種歷史見證,在海潮漲落之間延續它原本就不為人類而存在的永恆。


--

在想不出辦法克服blogger不支援圖文編輯的難題之前,還是不要挑戰自己的耐性及閱讀者的眼力了,東嶼坪留著當見證,西嶼坪簡單一點吧。



Oct 24, 2007

東、西嶼坪 (上)

第一次聽到西嶼坪,是透過流離島影這一系列的紀錄片,身為澎湖人要認識自己身邊的島還要看別人拍的片子,是悲哀的不得已,那時候就已經決定,以後要到這幾個曾經繁榮,卻隨著社會變遷逐步凋零的島上去走走,現在總算碰到這種機會,一次拜訪東、西嶼坪,怎能放過。



天氣是陰天,雖不適合拍照,卻是出遊的好日子,遊艇駛入東嶼坪的港口時,剛巧有艘中型漁船也正停泊在港內,我與幾位在漁船上補網的外籍漁工對上了眼,我沒敢多看,45C天 空下」的導演王小棣在拍這部片時有說一句話,大意是:「我不知道我憑什麼生活在台灣這種美好的土地上」,基於同樣的理由,我一直不懂得該如何面對來台灣的 外籍勞工、外籍新娘等。一上岸就會聽到發電機運轉得隆隆作響,島上原本有三台,壞了一台之後,剩下的兩台八個小時會換班一次,往前走會看到中華電信的發射 台,所以手機有訊號,這沒什麼,該吃驚的是這裡有ADSL真是佛心來的中華電信竟將電纜牽到這裡,這是哪們子的中華電信,不過我猜這可能是為了駐紮在島上的五名海巡,三個警察,以及一位護士而設置的吧。



岸邊的一排房子很有一致性,都比地面高出公尺左右,要爬上階梯才是一樓,小小的前院,兩旁蓋一間小倉庫,還有廁所,主廳也不大,整體的設計是仿造三合院的格局。






往裡面走去,聚落變的比較密集,也有些大房子出現,村長的孫子養一隻黑狗,一戶養幾隻鵝幾隻雞,還有一個每天要打胰島素的老奶奶養了十數隻鴿子,兩 艘漁船僱用45位漁工,這些就是全島的居民。聚落後方地勢較高處還有一座三合院除了正身與護龍,旁邊還有增建的建築,也許主人真的是大戶,還沒來得及改建成新房已經搬離這座島,留下這不勝唏噓的老房子。



後方的坡地是一整片的草原,流水侵蝕的玄武岩洞提供放牧的羊群天然住處,從地勢低窪處疊砌而上的菜宅,形成類似梯田的結構,是東嶼坪特殊的景觀,圈圍的面 積較本島菜宅小,看來卻堅固許,利用南北兩邊較高的地勢擋住凜冽的風勢,先一輩的人們就用這種自然的方式與地形氣候爭得一片生存的空間。


上北面的山頭,會不時碰見習得一身絕妙輕功的羊群,陡峭的玄武岩壁成了最佳遊樂場,功夫頂尖的幾頭大羊還能洞察先機,根本靠近不得,難怪這幾頭大羊能在此 長居久安,逃過冬天的羊肉爐追殺令,其他的羊群雖避免不了這命運,至少活著的日子是挺自由愜意的。山頭上,東北季風的威力已使人站不穩,而時序還沒入冬 呢!繞了半圈,往下走幾步,坐下來,剛好能擋住風勢,南面山坡的菜宅景緻與細長狀的聚落盡入眼底,還能遙望同命的西嶼坪,如果能在這裡坐上一個下午就好 了。















走回村落,一直覺得可惜,有太多經濟與政策上的不得已,沒辦法讓居民定居在此,但如果想像這個村子重回到當初漁業發達的年代,漁人們此起彼落的喲喝,補網拼酒,婦人下田農忙,養雞趕鴨,頑童追趕跑跳,跳港游泳,放牧牛羊空氣中混雜海鮮腥臭、牛羊鴨糞、還有廚房飄香,如果他們都還在,這裡會是怎麼樣的一幅景?









學校已經廢棄了,十來個居民還在守護著這座島,港口只停兩艘漁船,雜貨店牆上的字跡已經斑白,年久失修的鎮風塔就快要鎮不住這現代化的狂風巨浪,只有在廟的 主神,池府王爺生日時,島上還會熱鬧一兩天,離鄉的人們回來時總會攜家帶眷,去年沒回來的同鄉,孩子又大了幾歲,守住祖厝大門的橫木會在這天取下,廟會之 後的脫衣舞孃表演是活動的高潮,不要笑,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放在嘴巴上的文化。
















東、西嶼坪相簿


真是慘不忍賭的排版,改了又改,還是沒頭緒,這篇留著紀念blogger的慘綠少年時吧



Sep 8, 2007

8km路線




跑步是一種質疑自己的方式,設定目標之後是不是能完成,欠缺行動力是我亟需克服的課題。


我不是很喜歡跑步,很累,很喘,膝蓋很痛,澎湖的路有柏油、水泥、路磚以及泥土,路面軟硬變化差異大,尤其傷膝蓋,在這條八公里路線的右下,那個磚紅橢圓形是標準軟PU的400公尺田徑場,距離我家的藍色起點很近,可以跑,但是太悶了,單調的景色會讓跑步的沉悶加劇,八公里要20圈,要命。


這條八公里路線會經過一面灰色高牆,裡面是停用的看守所;一排忘了改變的眷村老房子;一落人跡罕至的二呆藝館;他是位已過世的澎湖藝術家,一片草原,缺乏規劃的蓋了許多別墅,卻不掩落日時分妝點的疏離蒼美;一區已挖掘的公墓,散佈棺木大小的土坑,另有種數大的壯麗;一條長堤,有夕陽閃爍了海面,有海浪捲進消波塊的控訴,有海風拉扯枯枝;一座觀音亭,是美麗的海岸公園,有帶小孩嬉戲的父母,有拍照的觀光客,最後會經過澎湖的行政區,有稅捐處、警局、縣府、衛生局、議會,然後回家。


跑步的過程會碰到很多人,可以選擇微笑,或只是四目交錯,但這裡不是台北,你們還會再碰面,一次、兩次、五次、七次,我還是不認識他們,但我們確認過彼此的存在。


澎湖很美,不論你從哪個角度,在哪個季節,靜下心來,你就能體會那份質樸,近乎愚笨的單純,社會變遷的不適應,卻依然強韌的生命力。


我不是很喜歡跑步,但我喜歡澎湖,我跑不遠,但我還是想跑遍澎湖的每一個地方。


Aug 25, 2007

台北之旅 電影篇


在台北的日子一直盤算著去國賓或日新享受一下大型劇院的聲光效果,只要是好萊塢大片就行,一到假日卻總是缺乏動力去實現,反而不小心看了兩部國片,《六號出口》及《練習曲》,頗為訝異國片今年的表現。

六號出口出於一時的衝動居多,主因是當天為了在BE WHO!TAIWAN活動當工作人員,必須四點半起床,為了一件不認同的事情1早起,已是滿肚子不爽,忙完之不到九點,剩下漫漫長日要怎麼消耗啊!於是努力的想做一件事情來平衡當天的情緒,就找了一個愛看紀錄片的阿兵哥,我相信他不會放過林育賢導演的電影。下午順道跟去《紀錄片工會「2007過影跳蚤市場」》,除了感嘆紀錄片果然是小眾市場之外,還是只能感嘆,活動現場幾乎都是圈內人,他們鬧的開心,我們卻像是穿西裝走進WESTERN BAR一樣的不自在,所幸他們懶得招呼,我們也樂的清閒。場地主要是賣各個紀錄片社團從辦公室或是自宅帶來的物品,老舊攝影器材、電影海報、各種類的書,甚至杯子或小飾品都有,卻沒有我們預期的大量二手紀錄片可以收購,有點失望,但友人還是帶走四本標價十元的書,包括兩本印刷精美的攝影書,一路上他就用手抱著四本書逛西門町,據他的說法,是為了減少貪小便宜的罪惡感(忘了說他也是法鼓山的虔誠弟子,如果持續沒有找到閃光不知道是否會遁入空門?),玩紀錄片的人就是那麼不拘小節,對身外之物的佔有慾似乎淡薄些,以往很少看到那麼適合抽煙的女子,這次倒是預見了一群,搞藝術的是不是手上不拿煙,眼神不憂鬱,穿著不邋遢,就等於沒有藝術氣息?

六號出口無疑的是一部成功的商業國片,在好萊塢攻陷的市場能異軍突起,決定因素就在導演本身的功力;雖然劇情上並沒有跳脫一般敘述「青春」的框架:盡情的揮霍夏天,充滿陽光活力的主角,遊走合法邊緣的瘋狂行為,都是為了「找到出口」,then something happened,受到強烈刺激的主角們轉變了,出口還是沒找到,卻可以過著稍微努力的生活,看似醞釀下一次的追尋,而其實「青春」在此刻已成過去。

就像烹飪一樣,同樣一份商業菜單,要炒出美味的菜也要看主廚的技藝是否到家,林導演對西門町地形地物的熟悉與活用,讓本片得以激盪懷舊與新潮的西門町風味,商業考量下的漂亮韓星當女主角,也有收到驚豔的效果,連演技差的幾位黑澀會妹妹,在我的感覺也因為演技差而像極了年輕人的做作,至於其他運鏡、色調、燈光、布景等專業的東西,身為一個觀眾只要能樂在其中,剩下的就是大力的鼓掌而已。

重視市場反應的導演才有資格拿輔導金拍片2,因為這都是納稅人的錢,導演真的有去替觀眾著想,才能成就這一部票房反應佳的年輕人電影,這篇獨家專訪》六號出口導演 林育賢清楚呈現林導演的想法。

練習曲的巨幅海報(約20m X 20m)在還沒上映前,就掛在新莊的捷安特旗艦展示店,當時就很疑惑怎麼會有看似紀錄片的東西,能夠在未造成市場轟動時就擁有這樣的宣傳(請原諒一個已經六個禮拜沒有接收新資訊的菜兵),幾週後市場反應大好,也就乘著風潮跑去看。不知道是我小看了台北人,還是小看了練習曲,飄著細雨的週日早上,電影院內竟然還坐滿三分之一,已經上映一個月的國片能有這樣的成績,今年可以算是國片大年了。

講故事要吸引觀眾,除了講的人要講的好,還要觀眾對故事有興趣,練習曲有這種特質,取材貼近平民生活,每一個故事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不背負沈重的歷史包袱,不賣弄高雅文藝氣息,幾乎是以平鋪直述的方式走完全場,也因為這份平淡,當我們因為故事感動時,是真的觸動了內心的哪根弦,而不是被強烈的電影表現誘惑了。畫面輔以導演20餘年的攝影師資歷,讓看電影像是在欣賞以台灣為主題的攝影作品,每個定格都流露出導演對台灣的熟識與珍愛,聽完這些市井百姓的故事,真的會忍不住想要「疼惜台灣」,但盲目追求經濟發展與政黨惡鬥的社會一樣讓人厭惡。

不可否認,看完這部電影會重燃未竟的環島心願,但環島這件事情對我的意義已經產生改變了,在過去這只是一件年輕人想要突破,想要證明自己與眾不同,想用來在同儕間炫耀的活動,但現在的環島,是自己真正想深入瞭解這片土地,身為不斷被殖民的島國後代,小時候被薰陶以國民黨的宣傳品(一百本,描述從國父革命建國、蔣公北伐、東征到抗日,一直到最後退守台灣,力保台灣民主的慘烈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建設台灣時的土地改革、十大建設、…等等豐功偉業的「兒童圖畫書」),中學時學習中國史地,大學以後卻又被抬頭的台灣意識衝擊,民進黨終於執政,然後全球化掀起熱潮,資本美帝與社會歐洲,加上紅色第三世界,怎麼每個國家的人民的愛國心,都遠比台灣人愛台灣的口號還令人感動呢?當他們從民族主義到成為世界公民,而我們竟然還在努力認同台灣,尋找定位。怎麼了?我們不是已開發國家嗎?怎麼在思想觀念卻落後了半個世紀?

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我的心會動搖,出國跟其他國家的人聊天,明顯感受到當自己說:I come from Taiwan. 這句話時不像他們一樣抬頭挺胸,國家卑微的國際地位讓我也成為次等人類。

我將來想成為世界公民,但我想先認識台灣,如果問我現在的環島理由,那麼就是這句話了。

--


1:關於台灣加入WHO這件事情,我一直認為意識型態的鬥爭凌駕衛生防疫工作本身的重要性,根據WHO的規範,台灣的民間衛生組織可以透過參與和WHO有正式合作的其他國際NGO團體,由正式管道取得WHO的資源,政府如果只是為了衛生防疫工作,加強這一部分的輔導更容易達成目的,但是為了宣示主權與外交因素,衛生防疫不幸成為一個十足冠冕堂皇的理由,當然,這是政策制訂面,負責執行的衛生署員工也許真的是為了衛生防疫在努力。

2:電影人寡占補助金,用電影成就自己的藝術品味與國際地位,至於觀影者的需求,出資者的報酬問題,全都被以藝術之名拋於腦後。(中國時報2007年7月5日A5版,「國片凋零,只因曲高和寡」,王乾任先生)這段話是我認為解答台灣電影與社會大眾嚴重脫節的標準答案,政府以為只需拿出名為輔導金的銅臭,就能挽救國片市場,而拿到錢的導演都只想拍自己的理念,還指責觀眾不看他們的電影是沒品味,低文化,天啊!當前台灣社會的中堅族群,幼年是在貧窮戰後的泥土打滾,奮鬥在經濟起飛的青年,中年後組成家庭養兒育女侍奉親長,這種忙著賺錢、站穩社會地位,直挺挺的成長方式,加上成長過程的社會環境無法重視藝術(總要先有飯吃),能培養多少文化素養?這些藝術導演實在是過於不食人間煙火,知名導演蔡明亮日前才說,他覺得自己拍的電影很好看,為什麼台灣民眾都不看呢?他實在該走出他的房間。台灣民眾還在學習欣賞藝術,還在培養自己的品味,而且台灣民眾那麼容易接受新事物,那麼容易被教育,要讓文藝國片開拓市場,就先從提升國民的整體文化素養開始吧!真正的辦出一場能讓全民參與的電影節,就成功一半了。


台北之旅 攝影篇


如果現在不寫,回了澎湖我可能就不會動筆了。

--

歷經一番波折的替代役生涯,意外的留在台北市衛生署服役一個半月,加上之前在劍潭的專業訓練,一共兩個月的台北生活,即將告一段落。一開始難以接受,身邊的人都聽過我的抱怨,生活步調與計畫都被打亂,但既然過去曾在台北放逐過自己,何妨當作這是另一次的放逐,一個假期,或者用更美的說法,當作是旅居台北吧!

白天得上班賺生活費的生活當然不可能隨心所欲,但有限的時間反而會讓人變的積極,展覽與表演是在台北能做的最棒消遣,可惜旅人一向是窮苦的,動輒半百甚至破千的演出票價實在負擔不起,幸好五月份並沒有吸引我戲劇演出,省去身體溫飽與精神食糧天人交戰猶豫不決的時候,倒是攝影展不意外的看了四個。

位於228紀念公園內的這座國立台灣博物館,過去在台北兩年沒進去過,正打算藉著展出的《「綠島vs人權」印象─綠島老照片展》順道參觀,卻剛好碰到以博物館為主題的攝影比賽,館內四處亂竄的攝影者打擾了觀賞品質,不過既然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的台灣故宮都甘願成為稚齡學童的遊樂園,我實在不需大驚小怪。回到這個攝影展,是個平淡的紀實攝影,除了少數幾張是攝影師的作品,其餘應該是蒐集來的合照或哪戶人家不小心留存的照片,這樣的照片最大的優點就是真實。

過去在北美館有過幾次不好的經驗,對北美館的高格調有些猶豫,但有攝影展還是忍不住想看。這次北美館展出的《真實的假象—台灣橫著看:蔣戴榮攝影個展》,就像它的簡介一樣,將真實的景象利用數位影像後製,展現另一番虛假的風貌,創意本身夠意思,但主題放太大,定為04~07台灣社會的諸多面貌與人文現況,這個時間與「現在」太接近,又欠缺明顯訴求,因此作品內容看似同類,其實並沒有緊密聯繫,感覺上整個展出概念是在拍攝之後才成型,反而將作品一張一張分開欣賞,還能偶爾感覺驚豔,作者觀察台灣的角度值得玩味,從黑白畫面拉出來的彩色主題至少能讓觀影者更容易切入影像的意念。

接續著展出的是《『美而廉藝廊』攝影家風華再現》,這個展覽的成熟度就高多了,展出包含台灣攝影四大家:郎靜山、鄧南光、張才、李鳴雕等多位大師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在其他展覽也曾看過,更突顯出作品的珍貴與影響力。人文紀實一向很對我胃口,只需要運用平實的攝影技巧,發揮對多層社會面貌的觀察力與理解力,要敏感且深入,就能在平實中挖掘出值得說給別人聽的故事,故事說的好便廣為流傳。看影展的同時很幸運的碰到一個攝影班,帶團的老師對展出作者與作品的認識頗有深度,除了簡介攝影家生平,對作品的創作背景也能說上一二句,跟著聽兩小時,獲益良多。(最值得一提的,這些前輩都是家境優渥的人,才能拿當年等值一棟房子的相機拍照,這…)

最後一個是在TIVAC一樓展出的《吳紹同的鶴之魅》及地下室的《吳紹同未公開黑白影像世界》,鶴之魅的部分是吳前輩的興趣,前往世界各地捕捉「鶴」的清麗身影,當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尊敬,似乎就會想開始做一些不用討好觀眾的事情,也因此自娛成分多過渡人。若要談畫面的美感與拍攝到的鶴之珍稀,《心手交合-楊恩生、陳加盛仙鶴聯展》裡頭展出的作品最讓我推崇,儘管有人批評技術如何高超終究也只是個「工匠」,我卻認為當技術達到無人能及的境界時,單單追求「極致美感」也是一種藝術的成就。樓下的黑白攝影作品,在美而廉藝廊的攝影展已有展出部分,但沒有這裡來的完整;吳前輩擅長以高角度或側拍來紀實,恰巧也是我的喜好,有一幅作品是從二樓往下拍攝上、下公車的人們,慢速快門恰好捕捉到上車與下車人們的動靜分明,回家的迫切與等待的茫然形成強烈對比;另有一幅一位老人從煙霧繚繞,香火鼎盛的寺廟背景向著鏡頭走來的作品,朦朧虛幻的畫面,時空已脫離「當下」,而遊走過去與未來,展現出民間信仰真實虔誠的一面,老人的半身剪影也充滿震攝力,讓人驚覺這樣的景象終會消失,而我們的的確確無能為力,卻也無須感到虧欠,會消逝的文化總有它消逝的理由,一如它的出現一樣,也許有一日它會在博物館擁有一塊兩坪大的面積,一張生動的彩色海報,與幾個小模型,也許它就這麼被遺忘,誰知道?事實上這兩個結果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差異。


台北之旅 雜絮篇

4/13

作夢也沒想到,我竟被迫回到台北,也許是一個半月,也許三個月,也許一年,但實實在在的,我又在台北了。

再次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同樣的行進方式,卻感到不同以往的陌生與慌張,這明明是我曾經生活過兩年的地方不是嗎?我識得路,也有許多親朋好友住在這,卻不能給我任何安全感,就算一個人走在Florence的街道上,也可以非常自在,倘佯在中世紀古城的深夜情調,任何一個旅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親切的歡迎。

怎麼反而在台北這個充滿華人的都市,卻無法放鬆自己去享受這一個多月來難得的一個人行進,是因為太寂寞了嗎?


4/15

這實在是一件必須嚴肅看待的事。

新訓不過短短一個月,怎麼再次「回到社會」,會發現這個月似乎能隔開兩個世界,NBA的排名,新的專輯,下檔的電影,炒熱的抗議事件。儘管這許多新資訊確實讓人吃驚,但想重新與世界接軌也並不困難,況且「不知道」日子一樣能過,真正改變的,是自己的需求。

一個月的極簡生活,將過去的多餘的物質一件件剝下,讓我有機會看到真正的需求為何,歸於無的赤裸,才知道那些原本就可以捨棄,而那些卻必須重新牢握,好好珍惜。

我們都過得太複雜了,不停歇的消費行為麻痺了我們的神經,使我們擁有過多的物質享受,反而忽略了更多金錢無法購得或是能提升生活水準與品質的東西,非常八股的說法,但越八股代表這種觀念流傳越久,越值得重視,不是嗎?


4/16

專訓的日子也開始失去鮮味,我的確是沒耐性的人。

這次留在台北一個半月,也許更久,一開始的失望情緒也漸漸淡了。想想,這可能是給我一個機會,彌補之前沒有好好利用在台北的時間。

在有限的時間內,反而可以完成更多事情,兩年都沒去的基隆廟口,第一個禮拜就去了,隔天還去了慈湖謁靈,大溪老街。

生命之所以有限,就是讓人們得以成就無限!


4/17

突然覺得,很想聽到吉他鋼琴的音樂,課堂的短片喚醒我的喜好,我沒有特別偏好什麼類型的音樂,唯獨單一樂器的演奏,我只想聽這兩種,我是需要音樂的。

都25歲了,生命也經歷了不少階段,雖談不上閱歷廣博,至少也不至於目光短淺,碰上的人,大致都能預測會擦出什麼火花,成為好友,或只是玩樂上的,又或者不甚熟,但也許會保持聯絡,這種種可能性,最後也都八九不離十。

離開澎湖,又必須建立各種社交關係,開拓新生活,多少帶點被動,卻還能樂在其中,也就不算壞。

總說自己喜歡流浪,現在更能肯定,能自在的流浪,是因為有根,累了知道可以往哪去,如果沒有根,卻必須過著漂泊的生活,心裡想必不輕鬆,怎麼可能樂在其中,失根的人,會渴望找個地方,建立自己的家園才是,但這都是我的臆測。

我能如此自在,卻也明白能回家最好,我的血液並沒有那麼渴求流浪吧!也許35歲就是安定的時候。


4/19

美人年華有限,珍惜美麗的短暫。如果沈魚落雁、閉月羞花是亙古永恆的,沒有人會思念西施、王昭君、趙飛燕…

到台北第一次溜達的地點,就是捷運劍潭站附近的「三腳渡」,而將近三年後的現在,我竟然在這裡慢跑,感受台北河堤阻礙了人們與河水親密接觸的可能性。

儘管我們都知道人生有無限可能,機緣的變化總是出人意料,但是在事情沒發生以前,我們也許都相信:人生就這樣了。以為自己思想開放,碰到什麼都可以視為平常,但這一個多月還是帶給我太多的刺激,深刻體會到人的多樣性。


4/21

喝醉真的是一件很不有趣的事,雖然這是第一次在夜店玩的這麼放肆,以後還有機會也要不藉著酒力的狀況下才行。

吐了六次,最後兩次是將喝下去的溫水全吐出來,像是在洗胃一樣,整個早上在胃不舒服且精神不濟的狀態下度過,真搞不懂怎麼會有人喜歡把自己弄醉。

希望自己真的能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了,這一個半月的受訓,就像潛能開發課程一樣,規律、有壓力的團體生活,認識這許多人讓我的見識與胸懷都更開闊了。


4/28

虛假的美,真實,與真實的美,是不同的。

之前在台北兩年,一開始的確對台北街頭有這麼許多美麗的女子感到驚喜,色狼們相邀逛街也成了經常性的活動,甚至後來還能依自己當天的喜好選擇要前往何處,但這樣的嗜好並沒有維持太久。後來大概想出一個原因,這些美麗的性質都太相像了,缺乏獨特性,眼睛為之一亮的很少,當然歸因為習慣,或是該死的胃口被養大,也都說的過去。

但現在想來,似乎另有原因。因為那些都是虛假的美,是經過掩飾與改變之後的美,沒錯,都是化妝過後的美,但真的只是因為化妝嗎?林志玲在螢幕前也是化妝過後,卻沒有人會去懷疑她卸妝之後是否一樣令人心動。

今天在中正紀念堂剛巧碰到一個戶外表演:「千人胡琴」,第一個排面當然安排上幾位美女,她們也很自然的有化妝,來回看了數次才發現,天生麗質的美貌依然會在一片爭奇鬥豔之中脫穎而出,就像孔雀群中的天鵝(註)!這種美麗是可以長久注視依然心曠神怡的;反觀台北街頭的豔麗,儘管妝扮都是成功的,有流行品味的,乍看之下會被吸引,但擦身而過後已經忘了容貌,這只是我個人喜好的關係嗎?還是因為她們只是把流行穿在身上,而忘了發覺自身的獨特魅力?


5/7

回家真好,這就是充電吧!

這趟回家也確定了自己究竟想不想回澎湖服役,儘管出了門就不想回去,
回去了就不想離開,相較之下,我還是寧可放棄台北都市的便利,而選擇澎湖城
鎮的純樸與貼近土地的生活。


5/10

我該停在哪裡?

在市區漫無目的的騎車不再是一個放鬆身心的方式了,漫無目的這件事變的惶恐,再也不能隨意的只是看看一路上的風景,我必須決定要走哪條路,要停在哪裡。

多元的台北市,給人選擇自己要過什麼樣生活的機會,遺憾我們卻沒有上過一堂教育怎麼過生活的課,或者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但我們都已經被環境折磨的失去它。

不能再毫無目的的選擇一本書來看,逛書店一直以來都只是「讓自己感覺良好,感染文學氣息,化身文藝青年」的一種消遣,如果硬要說那是一種找書的方式,那未免太沒效率,網路書店與圖書館都提供更方便確實的查詢管道,因此逛書店,不如就直說那是一種與書店內的人們互相慰藉娛(愚)樂的行為。何況想看的書早就累積長長一串,一直以來都跟政府單位消化議案的速率看齊。


5/12

態度決定高度,這是某汽車廣告的台詞吧!

態度,包含對自己的看法、信任、期待,這些因子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也決定了別人如何看待你這個人。

重要的是,必須有準確的自知之明,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賺上億,但存款千萬並非不可能。沒有理由每個人都是帥哥美女,但喜歡照鏡子無可厚非,給自己高一點的目標,有壓力的要求,才能突破。


5/20

既然我享受著因為人群聚集才能帶來的藝術密集,我也許不該同時厭惡擁擠的台北,這個城市給我太多養分,我不該同時感到滿足又去詆毀它。

但我依然必須回澎湖。

我的見識、視野、興趣、理想、智慧等許多重要的特質都因為住在台北而達到第一個高峰,這城市帶給我許多人格的成長,但是沒辦法讓我平靜。就是因為對自己的能力感到不安,才能促使自己去接觸這麼多新鮮的事物,而現在我覺得夠了,只知道往天空伸長的樹,枝幹太細,容易夭折;該停下來尋求心靈上的平靜,凝視與沈澱這些養分,讓枝幹變的粗壯,更能承受風雨,我要回去。

6/2

我與流行真的是不同掛,至少與單單追求及彰顯富裕這部分格格不入。

品牌的價值,流行的趨勢,其實決定在一小眾團體而已,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工具,卻非我必須認同的生活。

品牌迷思,在瞭解公關手法塑造品牌的過程後,會更容易破除。

Jul 22, 2007

牌照稅怎能免徵




離島2400.cc以下的汽車免牌照稅,又是一個變相剝奪弱勢的政治遊戲,且殺人於無形,先看新聞。

重機牌照稅調降 稅收將少6100萬
【中央社╱台北二十日電】

立法院臨時會院會今天三讀修正使用牌照稅法第六、第七條條文,降低重型機車牌照稅,並放寬離島居民自用小客車排氣量在2400.cc以下免徵牌照稅;降低機車牌照稅部分,又以大型重型機車稅額減半影響最大。財政部估計,上述兩條文修正後,減少稅收約新台幣一億三千萬元。

財政部指出,調降重型機車牌照稅,每年稅收損失約為六千一百萬元。在離島免徵牌照稅方面,免徵1800.cc以下小客車牌照稅已造成政府每年損失一億三千萬元稅收,再放寬至2400.cc小客車,將使每年稅收損失增加七千萬元、擴增至二億元。兩條修法加總,政府將短少約一億三千一百萬元稅收。


提案修正使用牌照稅第六條條文的民主進步黨籍立委王幸男(台南市)表示,政府課徵大型重型機車牌照稅,比較同排氣量小客車高出一倍,違反課稅公平原則;修法後,同排氣量大型重型機車與小客車,將課徵相近水準牌照稅。


依修正後的使用牌照稅第六條附表三規定,未來排氣量在250.cc以下的重型機車,每年課徵牌照稅由現行一千六百五十元減為八百元;在大型重型機車部分,251.cc到500.cc由二千二百元減為一千六百二十元;501.cc到600.cc由四千五百元降至二千一百六十元。 601.cc到1200.cc由七千二百元減至四千三百二十元;1201.cc到1800.cc則由一萬二千元降至七千一百二十元;1801.cc以上由二萬三千元減為一萬一千二百三十元。

另外,無黨團結聯盟籍立委林炳坤(澎湖縣)提案修正使用牌照稅第七條條紋,主要考量離島居民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租稅實質負擔大,現行法雖給予離島居民使用排氣量在1800.cc以下小客車免徵牌照稅;但目前小客車普遍以1800.cc到2400.cc為主,因此應擴大免徵範圍至2400.cc。

林炳坤解釋,離島海風強勁、氣候潮溼,車輛使用年限比起本島來得低;加上離島觀光產業比重大,許多廂型車、小客車為載客,幾乎都介於1800.cc到2400.cc之間。修法後,能照顧到這些拚觀光的離島鄉親;至於地方政府因而短少的稅收,希望中央直接予以補貼。



牌照稅是屬於縣稅,也就是澎湖縣政府以後每年短少的稅收將增加為兩億元,過去1800.cc以下的確實能嘉惠不少民眾,但將免稅門檻提高到2400.cc的這個政策,據我瞭解是澎湖的汽車廠率先向立委林炳坤提案陳情,促進大排氣量車款的買氣,車廠將可在這個政策中獲利,大選將至,這種假德政真固樁的手段真是高明。

林炳坤針對這個議案還有其他支持的說法:

主張擴大離島免徵牌照稅補償的提案人、無黨籍立委林炳坤也說,離島地理環境特殊,漁村聚落散布,大眾運輸發展落後,民眾多仰賴開車,居民租稅實質負擔較大,免徵牌照稅原本僅限1800.cc以下自用小客車,現放寬至2400.cc以下,更符合居民實際需求。

接下來讓我們看數據:

地小人綢,隨著經濟的發展,汽、機車之普及率皆有6成以上。94年住宅汽車普及率為66.41%,平均每住宅擁有汽車的輛數為0.89輛,在各縣市中,住宅汽車擁有率較高的縣市為臺中市、新竹市、苗栗縣、新竹縣、桃園縣、臺中縣及苗栗縣,其所占比例皆在七成以上,汽車普及率較低的縣市為澎湖縣及連江縣,比例皆不到5成,分別為40.16%及46.69%。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數據顯示澎湖縣不但不是林炳坤口中「民眾多仰賴開車」的縣市,甚至是擁有汽車比率最低的縣市,平均每五戶居民只有兩戶擁有汽車,所以林炳坤這段話根本是憑空捏造,毫無根據,說話方式與內容完全符合他的政客身分,儘管澎湖目前自助旅行風氣頗盛,在夏天常看到載送遊客的箱型車到處跑,但是在平時澎湖路上的汽車卻多都是1800.cc以下,所以林炳坤的說法是把僅限於民宿與觀光業者的受惠居民當成全島居民,當然這種現象跟1800.cc以下很早就免牌照稅有關,但此處值得商討的是,澎湖的一般居民在買車的時候,考量用途多半只是通勤,況且油價節節高升,還有意願買大排氣量的車嗎?澎湖本島為平地地形,沒有山路,寬達四線道的馬路只有主要道路,在市區內多半為雙線道,村里內甚至只有狹窄的單線道,像這種平緩且沒有大馬路的鄉鎮,大排氣量車款根本沒有用武之地,何況現在1800.cc的汽車,車內空間都夠大,一般的四人家庭使用綽綽有餘,能源價格漲勢不歇,買車也要考慮到省油的問題,綜觀這些因素,可以發現一般居民並沒有使用大排氣量車款的需求,更何況澎湖是一個窮縣,2006年平均每戶人家可支配所得是62萬元,這樣的收入狀況要幾年才買的起一台汽車?


當然,還是有願意買大排氣量車款的居民,但這些人多半同時擁有較佳的經濟基礎,有必要幫他們省這點錢嗎?屬於財產稅的牌照稅,原本就是使用者付費的機制,沒有那個屁股就別吃那個瀉藥,買得起汽車的人享受了便利卻不用付錢,由全澎湖的居民分擔縣府稅收短少之後的財政與建設上的困境,這樣的結果怎麼會是正確的呢?

講難聽點,150.cc以下的機車在澎湖免收牌照稅才真的能嘉惠全澎湖民眾,林炳坤若真的想照顧一般居民,該提出這樣的議案才對!而澎湖的民眾知識水準不高,鮮少知道短少的稅收是縣稅,也就是說
林炳坤這次的政績其實是讓車商、觀光業者等商人,以及有錢人獲利,由全島居民買單,而他竟能博得美名,順便照顧他的選舉樁腳,真是聰明,即將到來的立委大選選情看俏!

雖然他同時也建議中央政府吸收這些短少的稅收,但注意這只是建議,是希望,不是通過的議案,他把燙手山芋丟給中央,吸收之後吃虧的是政府(也就是台灣全民),不吸收被罵的還是政府,而他永遠都一副好人樣。就算這個建議通過後也是一樣,實際獲利的多半是商人與富人,只差沒有全島居民買單而已。



好吧,我也只是個老百姓,還是讓我們看看學者怎麼講:

中國時報 2007.07.20
離島免徵2400cc汽車牌照稅 學者批不合理
中央社

立法院通過離島地區2400.cc汽車免徵牌照稅,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政稅務系副教授黃耀輝認為,汽機車牌照稅屬財產稅,屬使用者付費,不必徵收,沒有道理。牌照稅屬地方稅,中央民意代表減免地方稅,形同是吃地方政府的豆腐。

立法院臨時會今天三讀修正使用牌照稅法第六、第七條條文,降低重型機車牌照稅,並放寬離島居民自用小客車排氣量在2400.cc以下免徵牌照稅。降低機車牌照稅部分,又以大型重型機車稅額減半影響最大。

財政部估計,上述兩條文修正後,減少稅收約新台幣1億3000萬元。

財政部指出,調降重型機車牌照稅,每年稅收損失約為6100萬元。在離島免徵牌照稅方面,免徵1800.cc以下小客車牌照稅已造成政府每年損失1億3000萬元稅收,再放寬至2400.cc小客車,將使每年稅收損失增加7000萬元、整體稅收損失將擴增至2億元。

提案修正使用牌照稅第六條條文的民主進步黨籍立委王幸男(台南市)表示,政府課徵大型重型機車牌照稅,比較同排氣量小客車高出一倍,違反課稅公平原則;修法後,同排氣量大型重型機車與小客車,將課徵相近水準牌照稅。

黃耀輝認為,重型機車調降牌照稅,理由雖然合理,不過,他認為,國外開放重型機車行駛高速公路,政府還不如開放重型機車可以在高速公路行駛。

另外,有關離島地區免徵牌照稅提高至2400.cc的小客車,黃耀輝指出,牌照稅是使用者付費,免徵是沒有道理的,而且牌照稅是地方稅,中央減免地方稅收,地方財源不足,就像是在吃地方政府豆腐,提案的民意代表應該要相對提出替代財源。



Jun 18, 2007

十足滿足



一天之中,如果有一小段時間

心中踏實,沒有什麼慾望,沒有什麼煩惱

雖然很多夢,但只要走在前往的路上,也就不擔心現在死去

內心與外面的世界相處非常融洽

感覺到風的波動,草的搖曳,雲的變化,陽光的刺眼

蟲子慢飛,蝶輕飄,蝸牛停住了,貓輕聲叫

遠處花瓣掉落,種子已經伸根,浪花碎了,氣味飄散空中,鹹鹹的

只是站著,一不小心就忘了自身存在...



是誰,在那天際向我微笑?




Jun 7, 2007

搶救樂生院,推動漢生人權法案行動網


http://hansen01.blogspot.com/

對於樂生有過瞭解或願意現在進行瞭解並支持連署的人,可以點擊這個網頁


我自己的理解

1.樂生療養院之所以必須搬遷,跟捷運施工進度並無關連,重要的是現址山坡地那些價值數十億的土方讓砂石業者眼紅。

2.砂石業者是黑道把持,就是地方樁腳,台北縣之所以強制樂生搬遷,就是為了討好選民,進行假民主真暴力。

3.替代現行捷運的方案早已出爐,是一個對捷運通車時程與保留樂生雙贏的方案,被工程會忽視也是受制於地方勢力的脅迫。

4.新蓋的樂生病院對自願住進去的院民是好事,但不能強制希望住在原址的院民搬遷,住在白色套房與住在像是村子的地方是極為不同的狀況。

5.樂生病院正在進行轉型,事實上一開始的計畫這間白色大樓本來就會成為一般醫院,這樣才能賺錢。

6.別忘了日本政府已經承認對漢生病人污名化與進行強制隔離是錯誤政策,而台灣政府現今的行為卻是持續進行迫害。

7.樂生的問題是台灣社會的縮影,從貢寮、蘭嶼、烏坵、雪隧、湖山水庫、寶藏巖...以及更多我不知道的事情,農耕民族對土地的侵蝕與破壞正在台灣上演,人口不斷攀升,平地沒地方種就往山坡地開墾,都市沒地就把垃圾核廢往鄉下往離島丟,污染的永遠是鄉下,受益的是都市,當我知道溫室效應最先淹沒的包括海拔僅僅四公尺的台北盆地,那份雀躍的心情至今都難忘。


May 26, 2007

青春式的愛情想像力



  前一陣子又看痞子菜的孔雀森林,順便複習了他的夜玫瑰,然後覺得不太開心,因為青春正離我遠去。

青春,是隔壁的女孩在上課傳紙條給你,問你為什麼都不說話
青春,是每天都走同樣的路上下學,因為她也走這條路
青春,是被一群人起鬨逼你承認你偷偷喜歡她
青春,是上課時用眼角瞄那個女孩的次數比抬頭看老師還多
青春,是每節下課都去福利社只因為會經過她的班級
青春,是畢業的那個暑假,你心裡卻放了兩個她…



  你以為重要的事情你都記得,事實上你很多回憶都被塵封了。

  你記得為什麼愛吃巧克力嗎?那是因為國中畢業紀念冊上面,她說她愛吃巧克力。你後來吃了十年的巧克力,卻忘了是因為她也愛吃。

  你記得高中畢業的暑假,讓你最難忘的音樂是每天垃圾車傳來的少女的祈禱,因為那個暑假開始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垃圾車開始頻繁的穿梭街道,這首曲子於是跟這個高中最後一個暑假有了緊密的結合,每聽一次就會意識到又過了一天,又過了一天就表示見到那個女孩的機會又少了一天。後來你還是見過她幾次,卻什麼都不想提了。

  你記得為什麼對飲冰室綠奶茶有特別感覺嗎?那是因為你看了一部網路小說,「你轉身我下樓」,所以每過一陣子沒去買一瓶來喝你就會覺得渾身不對勁,卻忘了那是因為在回憶與未來之間,做不了決定。

  你記得你有一陣子以為自己是愛喝咖啡的,每天晚上都會泡來喝嗎?那是因為在遙遠的一方也有個女孩愛喝咖啡,你以為作同樣的事情就能忽略無法改變的空間距離,後來你還是常喝咖啡,但卻是另一個原因了。


  現在我不常吃巧克力,雖然還是愛吃。我也很少在聽到少女的祈禱想到那個女孩,垃圾車音樂跟自己暗戀過的女孩產生緊密聯繫,怎麼想都覺得怪。現在我愛喝的是飲冰室烏龍奶茶,只覺得綠奶茶太甜,所以很少喝,壓根忘了喝綠奶茶有什麼意義。咖啡,除了在台北時偶爾到店裡喝杯單品,平時幾乎沒喝過,事實上,我根本不愛喝咖啡。

  打字的同時試著回憶自己過去有過哪些看似青春才會有的愛情面貌,才發現連片段的記憶都很模糊,喚回來的記憶也都沒了當時的感情。網路小說描寫的愛情往往純的很蠢,蠢的很可愛,在若有似無的曖昧對話之間蘊藏彼此濃烈的情感,這種戀愛方式讓當時的我非常嚮往。但現在卻也知道那是一種在特定時間才回發生的戀愛,而我早就身處於另一個時間區塊了,一個不會再與網路愛情小說產生共鳴的區塊,一個必須向現實靠攏的區塊,青春於是成為一個名詞,一件事情,一本冊子,一張照片,一個吻,一部份的自己。





May 14, 2007

在那之後


聽聞一個朋友結了婚,對方是位有年紀的男子,我的確很震撼,儘管我從來不認為她會選擇平淡的一般女性生活,她的這個決定還是讓我感到些許驚訝,儘管如此,卻很坦然,那感覺也許就像知道HEBE真的跟誰在交往一樣,大叫了一聲「真的嗎」,然後又繼續手邊的工作,就只是這樣。


這一年發生很多事,很多,多到我來不及沈澱,燒杯裡的水到進了紅澄黃綠藍靛紫,攪了又拌,混濁不清,美麗的顏色混成一陀大便色,那是種就算當前流行的顏色我也不會穿在身上的顏色。

所以,不是什麼都不想講,不是沒有感覺,不是沒有去回想那是不是太衝動,不是沒有感到歉意,只是這些都不能再去改變什麼,儘管很想再見一面,卻也不會付諸行動,有一天會平靜的,只希望那不是因為我都忘了,而是我真的知道了些什麼道理,那麼我們就會再見面。一路上,有些朋友就是會想要交一輩子,妳真的就是這些人之一。

也許生死大問困擾我太多,那是一個終點問題,當這個問題不再是個問題,當我相信那就是一個自然過程,就像以前說過的,人生就會像學武的人通了任督二脈一樣,水到渠成的功德圓滿。而我現在,就是知道有這麼一件事,如同佛教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他們面對死亡的信仰,而我僅僅知道佛教有這些信仰,卻沒有自己面對死亡的信仰。(最近這兩篇文章給我一些幫助,很多頓悟。龍應台的生死大問》永恆的關懷(上)龍應台的生死大問》永恆的關懷(下)

所以我沒辦法去想太多人際關係的問題,關於暫時斷了的關係,現在只能被迫的順其自然,分合隨它。但是比較主動的建立新關係,算是一種社會行為的主動學習。所以就這樣吧,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儘管講這句話就好像只是為了表示自己是個思想開放、先進的現代人,但我也只能相信這句話,還有緣份這個名詞了。



Mar 2, 2007

整理死亡

一、

當生命轉化成螢幕上跳動的數字,家屬的心情隨著波動的曲線升降,這時候還能多要求些什麼?跟誰要求?

我以為時速不到六十,車窗兩旁的樹影,路燈,還有雙黃線往後消逝的速度,怎麼那麼的緩慢?是我的時間變快了?還是地球自轉變慢了?可能是車速表壞了,因為它超過八十。

我從來不信上帝,不信神佛,我只相信有祖靈。祖先並沒有神通,所以我沒有確切的祈求對象,但我內心無法停止出現這個聲音,我不求更多的日子,只求他走的平穩寧靜。也許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到了這種階段,我們真的是在為他做什麼嗎?我總覺得我們做的一切都只是讓自己心安而已。但事實上,活著的比死去的重要,讓自己心安有何不可?我甚至願意、必須承認,我內心有聲音希望他能走的快一點,突然一點,如此我就不用看著一個生命正在階段性的凋零。一步一步,只能走向死亡的每一步,每一步都再次擊碎上一步好不容易建立起的防線,終於沒有任何防線。何必如此折磨,在這一刻死神的來臨為什麼不是對家屬的一種仁慈?病魔也許給了我智慧,但那永遠不足夠。


二、

很多事情沒有想像中簡單,很多事情也沒有想像中難。很難的事情一開始都想像不到,一開始以為很難的事情到也不完全是那麼一回事。為什麼要這樣有講跟沒講一樣,因為我也抓不準到底那些事情算哪一邊?

一直到他真的走了,我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心情會是如何,雖然也不大會形容,但與自己事先預想的有很大差距。眼淚根本不聽控制,腦中並非特別想到什麼事情,但只要看到有人哭,就會忍不住紅了眼眶。雖然難過,但親人們聚在一起也是能說說笑笑,畢竟他是壽終正寢,再怎麼捨不得,也都是替他開心多過自己難受。只是一旦獨處,就必須不斷告訴自己,爺爺走了,然後又覺得,真的嗎?

看到已經有點老人痴呆的奶奶,腦中犯糊塗的時候,又跑到爺爺房門口去問說,「阿公咧?」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心情該怎麼形容。雖然奶奶大部分的時間是真的知道爺爺走了,只是她表現出來的這份平靜,也許我要等到自己八十歲了才會懂吧?

不斷有很多後悔的事情浮上來,但也只能一直告訴自己不要給自己壓力,不要去想那些,把這些已經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放在心中,只是讓自己日子過不下去而已。

事情真的要親身經歷過才會真的懂,以後千萬注意,不要去談論自己沒經歷過的事了。


三、

死亡包含了活著的過程,是種回顧,瞻仰,懷念。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也不是另一個起點,只是生命的一個過程,一個逗點;生命的過程並不只是在出生與死亡之間,生命從沒有到達終點,它一直綿延不斷的流動,承先啟後,就像大自然一樣,人類的生死也只是循環的一部份而已。死去的是軀體;活著的,不只是血脈,更是精神。

「說真的,我們對死亡大驚小怪,因為我們不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份。我們覺得自己是人類,所以就高於自然。」墨瑞在第十三週說過這段話。

眼淚不是因為想到什麼事情、或是難過才流下,只是很自然的,當需要哭的時候就會出現。

多少會有後悔,畢竟事情從來都不是在你準備好的時候才發生,但至少我很努力的陪爺爺走過這最後一程,的確做的不是很好,我太生嫩了,但我有盡力,而只要那時沒有保留,這時就足以慰藉自己。

為即將過世的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人走了之後,我們可以心安理得的活下去。

二十五年的身軀,就妄想背負百年來的傳承,果然還是嫌太早了點。我依然會保有我自己的生活方式、態度、理念、方向,但爺爺的身影的確會用一個自己都無法完全察覺的方式蘊含在我的生命裡。





Feb 28, 2007

太扯了 又是2/26


莫名的情緒低落

突然想到以前也曾如此,而且似乎是在接近的時間

翻翻過去的文章,沒想到真的是在2/26

這是第三次注意到在這一天心情會特別的差

明明今天跟昨天沒兩樣

一定有什麼事情在這三年的這段期間都發生過吧

2002年,2004年,2007年

無法解釋


怎麼會有這麼扯的事情


Jan 3, 2007

飄洋過海的謠言


都隔了一片海,怎麼還是免不了聽到這些不堪入耳的謠言呢?是不是長的漂亮一點的人,就注定要一直被人們談論著?

真的不懂,談論他人的隱私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快樂,甚至成就感?早上才剛登入MSN一秒鐘,就有個人丟了句話:你有聽到那個傳聞嗎?然後我就猜到他想說什麼,這已經不是第一個人跑來告訴我這件事了。難道我是一個愛聽人講八卦的人嗎?不會吧…

跟我講這些事的人,是因為他不希望看到謠言的散佈,看看我有沒有什麼建議。拜託,謠言止於智者這句古諺是說假的啊!難道是愚笨的人沒辦法瞭解這句話,所以只能認命的做個愚者?行為的出發點是否正確,並不能將錯誤的結果正當化,今天的事實是「又多了我這個人知道這件事」,那他的行為與想遏止謠言的出發點豈不是大相逕庭嗎?

關於A與B的私事,如果你是從CDEFG…這些人裡頭聽到的,拜託,最好連聽都別聽,更別提促進謠言的散佈了。就算是從當事人那裡聽到的,不論聽到的是好是壞,該想到的是當事人願意告訴你,並不是希望你到處亂講,是要你當或他的朋友,給予信任以及支持,甚至該指責時也別客氣,前提是你們真的是朋友。

然而我們往往看到的是,那些與當事人不熟的人才是真正喜歡張著嘴到處說三道四的人,似乎想證明「我有本事、有管道,知道這些你們不知道的事情,現在就讓我告訴你們。瞧!這些事情你們都還被蒙在鼓裡吧!」但其實我們都清楚知道的吧?知道的越少的人講的越多,吠的狗不咬人。想想看,這些詢問本人都不一定能得到答案的事情,怎會是一個大嘴巴的閒雜人等可以知情的呢?

至於被謠言影響以致於改變對一個人的看法,那更是一個蠢到不可原諒的可悲行為。蠢就蠢在,如果謠言就能影響你對一個人的看法,那是你本身欠缺判斷真偽,過濾篩選資訊的能力。與一個人朝夕相處都不一定能了解這個人,被謠言蠱惑豈不是非常愚蠢的行為?就算對謠言半信半疑,不妨直接去找當事人求證,做不到這點表示你們關係太疏遠,那信與不信與你又有什麼關係嗎?

而多數的人在半信半疑的情況下,其實心裡面都傾向於選擇相信。會成為謠言主角的人物多半都跟這群談論謠言的人有某種程度上的差異,不論這些差異是來自外貌才智,或家庭背景,他們都是被人們羨慕或崇拜的對象,當這些人有負面謠言產生時,就好像突然發現這些人也是跟我們一樣,有人性卑劣的一面,一瞬間拉近了自己與他們的距離,更有可能突然對自己的人生燃起了希望,「原來大家都是平凡人嘛!」這種建立在內心自卑感上的自信心假象,難道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所以,你們儘管去談論這些謠言吧,但是拜託,別把我算在「想知道的人」裡頭。老實說,比起知道已經生疏的同學朋友們的近況,我還比較想知道林志玲到底有沒有男朋友,還有那支她有演的華航廣告的空姐到底是誰啊?好想知道。至於那些還有在聯絡的朋友,想知道他們的近況時我自己會問,更是不用你們來多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