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5, 2007

台北之旅 電影篇


在台北的日子一直盤算著去國賓或日新享受一下大型劇院的聲光效果,只要是好萊塢大片就行,一到假日卻總是缺乏動力去實現,反而不小心看了兩部國片,《六號出口》及《練習曲》,頗為訝異國片今年的表現。

六號出口出於一時的衝動居多,主因是當天為了在BE WHO!TAIWAN活動當工作人員,必須四點半起床,為了一件不認同的事情1早起,已是滿肚子不爽,忙完之不到九點,剩下漫漫長日要怎麼消耗啊!於是努力的想做一件事情來平衡當天的情緒,就找了一個愛看紀錄片的阿兵哥,我相信他不會放過林育賢導演的電影。下午順道跟去《紀錄片工會「2007過影跳蚤市場」》,除了感嘆紀錄片果然是小眾市場之外,還是只能感嘆,活動現場幾乎都是圈內人,他們鬧的開心,我們卻像是穿西裝走進WESTERN BAR一樣的不自在,所幸他們懶得招呼,我們也樂的清閒。場地主要是賣各個紀錄片社團從辦公室或是自宅帶來的物品,老舊攝影器材、電影海報、各種類的書,甚至杯子或小飾品都有,卻沒有我們預期的大量二手紀錄片可以收購,有點失望,但友人還是帶走四本標價十元的書,包括兩本印刷精美的攝影書,一路上他就用手抱著四本書逛西門町,據他的說法,是為了減少貪小便宜的罪惡感(忘了說他也是法鼓山的虔誠弟子,如果持續沒有找到閃光不知道是否會遁入空門?),玩紀錄片的人就是那麼不拘小節,對身外之物的佔有慾似乎淡薄些,以往很少看到那麼適合抽煙的女子,這次倒是預見了一群,搞藝術的是不是手上不拿煙,眼神不憂鬱,穿著不邋遢,就等於沒有藝術氣息?

六號出口無疑的是一部成功的商業國片,在好萊塢攻陷的市場能異軍突起,決定因素就在導演本身的功力;雖然劇情上並沒有跳脫一般敘述「青春」的框架:盡情的揮霍夏天,充滿陽光活力的主角,遊走合法邊緣的瘋狂行為,都是為了「找到出口」,then something happened,受到強烈刺激的主角們轉變了,出口還是沒找到,卻可以過著稍微努力的生活,看似醞釀下一次的追尋,而其實「青春」在此刻已成過去。

就像烹飪一樣,同樣一份商業菜單,要炒出美味的菜也要看主廚的技藝是否到家,林導演對西門町地形地物的熟悉與活用,讓本片得以激盪懷舊與新潮的西門町風味,商業考量下的漂亮韓星當女主角,也有收到驚豔的效果,連演技差的幾位黑澀會妹妹,在我的感覺也因為演技差而像極了年輕人的做作,至於其他運鏡、色調、燈光、布景等專業的東西,身為一個觀眾只要能樂在其中,剩下的就是大力的鼓掌而已。

重視市場反應的導演才有資格拿輔導金拍片2,因為這都是納稅人的錢,導演真的有去替觀眾著想,才能成就這一部票房反應佳的年輕人電影,這篇獨家專訪》六號出口導演 林育賢清楚呈現林導演的想法。

練習曲的巨幅海報(約20m X 20m)在還沒上映前,就掛在新莊的捷安特旗艦展示店,當時就很疑惑怎麼會有看似紀錄片的東西,能夠在未造成市場轟動時就擁有這樣的宣傳(請原諒一個已經六個禮拜沒有接收新資訊的菜兵),幾週後市場反應大好,也就乘著風潮跑去看。不知道是我小看了台北人,還是小看了練習曲,飄著細雨的週日早上,電影院內竟然還坐滿三分之一,已經上映一個月的國片能有這樣的成績,今年可以算是國片大年了。

講故事要吸引觀眾,除了講的人要講的好,還要觀眾對故事有興趣,練習曲有這種特質,取材貼近平民生活,每一個故事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不背負沈重的歷史包袱,不賣弄高雅文藝氣息,幾乎是以平鋪直述的方式走完全場,也因為這份平淡,當我們因為故事感動時,是真的觸動了內心的哪根弦,而不是被強烈的電影表現誘惑了。畫面輔以導演20餘年的攝影師資歷,讓看電影像是在欣賞以台灣為主題的攝影作品,每個定格都流露出導演對台灣的熟識與珍愛,聽完這些市井百姓的故事,真的會忍不住想要「疼惜台灣」,但盲目追求經濟發展與政黨惡鬥的社會一樣讓人厭惡。

不可否認,看完這部電影會重燃未竟的環島心願,但環島這件事情對我的意義已經產生改變了,在過去這只是一件年輕人想要突破,想要證明自己與眾不同,想用來在同儕間炫耀的活動,但現在的環島,是自己真正想深入瞭解這片土地,身為不斷被殖民的島國後代,小時候被薰陶以國民黨的宣傳品(一百本,描述從國父革命建國、蔣公北伐、東征到抗日,一直到最後退守台灣,力保台灣民主的慘烈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建設台灣時的土地改革、十大建設、…等等豐功偉業的「兒童圖畫書」),中學時學習中國史地,大學以後卻又被抬頭的台灣意識衝擊,民進黨終於執政,然後全球化掀起熱潮,資本美帝與社會歐洲,加上紅色第三世界,怎麼每個國家的人民的愛國心,都遠比台灣人愛台灣的口號還令人感動呢?當他們從民族主義到成為世界公民,而我們竟然還在努力認同台灣,尋找定位。怎麼了?我們不是已開發國家嗎?怎麼在思想觀念卻落後了半個世紀?

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我的心會動搖,出國跟其他國家的人聊天,明顯感受到當自己說:I come from Taiwan. 這句話時不像他們一樣抬頭挺胸,國家卑微的國際地位讓我也成為次等人類。

我將來想成為世界公民,但我想先認識台灣,如果問我現在的環島理由,那麼就是這句話了。

--


1:關於台灣加入WHO這件事情,我一直認為意識型態的鬥爭凌駕衛生防疫工作本身的重要性,根據WHO的規範,台灣的民間衛生組織可以透過參與和WHO有正式合作的其他國際NGO團體,由正式管道取得WHO的資源,政府如果只是為了衛生防疫工作,加強這一部分的輔導更容易達成目的,但是為了宣示主權與外交因素,衛生防疫不幸成為一個十足冠冕堂皇的理由,當然,這是政策制訂面,負責執行的衛生署員工也許真的是為了衛生防疫在努力。

2:電影人寡占補助金,用電影成就自己的藝術品味與國際地位,至於觀影者的需求,出資者的報酬問題,全都被以藝術之名拋於腦後。(中國時報2007年7月5日A5版,「國片凋零,只因曲高和寡」,王乾任先生)這段話是我認為解答台灣電影與社會大眾嚴重脫節的標準答案,政府以為只需拿出名為輔導金的銅臭,就能挽救國片市場,而拿到錢的導演都只想拍自己的理念,還指責觀眾不看他們的電影是沒品味,低文化,天啊!當前台灣社會的中堅族群,幼年是在貧窮戰後的泥土打滾,奮鬥在經濟起飛的青年,中年後組成家庭養兒育女侍奉親長,這種忙著賺錢、站穩社會地位,直挺挺的成長方式,加上成長過程的社會環境無法重視藝術(總要先有飯吃),能培養多少文化素養?這些藝術導演實在是過於不食人間煙火,知名導演蔡明亮日前才說,他覺得自己拍的電影很好看,為什麼台灣民眾都不看呢?他實在該走出他的房間。台灣民眾還在學習欣賞藝術,還在培養自己的品味,而且台灣民眾那麼容易接受新事物,那麼容易被教育,要讓文藝國片開拓市場,就先從提升國民的整體文化素養開始吧!真正的辦出一場能讓全民參與的電影節,就成功一半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