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5, 2007

台北之旅 攝影篇


如果現在不寫,回了澎湖我可能就不會動筆了。

--

歷經一番波折的替代役生涯,意外的留在台北市衛生署服役一個半月,加上之前在劍潭的專業訓練,一共兩個月的台北生活,即將告一段落。一開始難以接受,身邊的人都聽過我的抱怨,生活步調與計畫都被打亂,但既然過去曾在台北放逐過自己,何妨當作這是另一次的放逐,一個假期,或者用更美的說法,當作是旅居台北吧!

白天得上班賺生活費的生活當然不可能隨心所欲,但有限的時間反而會讓人變的積極,展覽與表演是在台北能做的最棒消遣,可惜旅人一向是窮苦的,動輒半百甚至破千的演出票價實在負擔不起,幸好五月份並沒有吸引我戲劇演出,省去身體溫飽與精神食糧天人交戰猶豫不決的時候,倒是攝影展不意外的看了四個。

位於228紀念公園內的這座國立台灣博物館,過去在台北兩年沒進去過,正打算藉著展出的《「綠島vs人權」印象─綠島老照片展》順道參觀,卻剛好碰到以博物館為主題的攝影比賽,館內四處亂竄的攝影者打擾了觀賞品質,不過既然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的台灣故宮都甘願成為稚齡學童的遊樂園,我實在不需大驚小怪。回到這個攝影展,是個平淡的紀實攝影,除了少數幾張是攝影師的作品,其餘應該是蒐集來的合照或哪戶人家不小心留存的照片,這樣的照片最大的優點就是真實。

過去在北美館有過幾次不好的經驗,對北美館的高格調有些猶豫,但有攝影展還是忍不住想看。這次北美館展出的《真實的假象—台灣橫著看:蔣戴榮攝影個展》,就像它的簡介一樣,將真實的景象利用數位影像後製,展現另一番虛假的風貌,創意本身夠意思,但主題放太大,定為04~07台灣社會的諸多面貌與人文現況,這個時間與「現在」太接近,又欠缺明顯訴求,因此作品內容看似同類,其實並沒有緊密聯繫,感覺上整個展出概念是在拍攝之後才成型,反而將作品一張一張分開欣賞,還能偶爾感覺驚豔,作者觀察台灣的角度值得玩味,從黑白畫面拉出來的彩色主題至少能讓觀影者更容易切入影像的意念。

接續著展出的是《『美而廉藝廊』攝影家風華再現》,這個展覽的成熟度就高多了,展出包含台灣攝影四大家:郎靜山、鄧南光、張才、李鳴雕等多位大師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在其他展覽也曾看過,更突顯出作品的珍貴與影響力。人文紀實一向很對我胃口,只需要運用平實的攝影技巧,發揮對多層社會面貌的觀察力與理解力,要敏感且深入,就能在平實中挖掘出值得說給別人聽的故事,故事說的好便廣為流傳。看影展的同時很幸運的碰到一個攝影班,帶團的老師對展出作者與作品的認識頗有深度,除了簡介攝影家生平,對作品的創作背景也能說上一二句,跟著聽兩小時,獲益良多。(最值得一提的,這些前輩都是家境優渥的人,才能拿當年等值一棟房子的相機拍照,這…)

最後一個是在TIVAC一樓展出的《吳紹同的鶴之魅》及地下室的《吳紹同未公開黑白影像世界》,鶴之魅的部分是吳前輩的興趣,前往世界各地捕捉「鶴」的清麗身影,當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尊敬,似乎就會想開始做一些不用討好觀眾的事情,也因此自娛成分多過渡人。若要談畫面的美感與拍攝到的鶴之珍稀,《心手交合-楊恩生、陳加盛仙鶴聯展》裡頭展出的作品最讓我推崇,儘管有人批評技術如何高超終究也只是個「工匠」,我卻認為當技術達到無人能及的境界時,單單追求「極致美感」也是一種藝術的成就。樓下的黑白攝影作品,在美而廉藝廊的攝影展已有展出部分,但沒有這裡來的完整;吳前輩擅長以高角度或側拍來紀實,恰巧也是我的喜好,有一幅作品是從二樓往下拍攝上、下公車的人們,慢速快門恰好捕捉到上車與下車人們的動靜分明,回家的迫切與等待的茫然形成強烈對比;另有一幅一位老人從煙霧繚繞,香火鼎盛的寺廟背景向著鏡頭走來的作品,朦朧虛幻的畫面,時空已脫離「當下」,而遊走過去與未來,展現出民間信仰真實虔誠的一面,老人的半身剪影也充滿震攝力,讓人驚覺這樣的景象終會消失,而我們的的確確無能為力,卻也無須感到虧欠,會消逝的文化總有它消逝的理由,一如它的出現一樣,也許有一日它會在博物館擁有一塊兩坪大的面積,一張生動的彩色海報,與幾個小模型,也許它就這麼被遺忘,誰知道?事實上這兩個結果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差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