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5, 2007

台北之旅 電影篇


在台北的日子一直盤算著去國賓或日新享受一下大型劇院的聲光效果,只要是好萊塢大片就行,一到假日卻總是缺乏動力去實現,反而不小心看了兩部國片,《六號出口》及《練習曲》,頗為訝異國片今年的表現。

六號出口出於一時的衝動居多,主因是當天為了在BE WHO!TAIWAN活動當工作人員,必須四點半起床,為了一件不認同的事情1早起,已是滿肚子不爽,忙完之不到九點,剩下漫漫長日要怎麼消耗啊!於是努力的想做一件事情來平衡當天的情緒,就找了一個愛看紀錄片的阿兵哥,我相信他不會放過林育賢導演的電影。下午順道跟去《紀錄片工會「2007過影跳蚤市場」》,除了感嘆紀錄片果然是小眾市場之外,還是只能感嘆,活動現場幾乎都是圈內人,他們鬧的開心,我們卻像是穿西裝走進WESTERN BAR一樣的不自在,所幸他們懶得招呼,我們也樂的清閒。場地主要是賣各個紀錄片社團從辦公室或是自宅帶來的物品,老舊攝影器材、電影海報、各種類的書,甚至杯子或小飾品都有,卻沒有我們預期的大量二手紀錄片可以收購,有點失望,但友人還是帶走四本標價十元的書,包括兩本印刷精美的攝影書,一路上他就用手抱著四本書逛西門町,據他的說法,是為了減少貪小便宜的罪惡感(忘了說他也是法鼓山的虔誠弟子,如果持續沒有找到閃光不知道是否會遁入空門?),玩紀錄片的人就是那麼不拘小節,對身外之物的佔有慾似乎淡薄些,以往很少看到那麼適合抽煙的女子,這次倒是預見了一群,搞藝術的是不是手上不拿煙,眼神不憂鬱,穿著不邋遢,就等於沒有藝術氣息?

六號出口無疑的是一部成功的商業國片,在好萊塢攻陷的市場能異軍突起,決定因素就在導演本身的功力;雖然劇情上並沒有跳脫一般敘述「青春」的框架:盡情的揮霍夏天,充滿陽光活力的主角,遊走合法邊緣的瘋狂行為,都是為了「找到出口」,then something happened,受到強烈刺激的主角們轉變了,出口還是沒找到,卻可以過著稍微努力的生活,看似醞釀下一次的追尋,而其實「青春」在此刻已成過去。

就像烹飪一樣,同樣一份商業菜單,要炒出美味的菜也要看主廚的技藝是否到家,林導演對西門町地形地物的熟悉與活用,讓本片得以激盪懷舊與新潮的西門町風味,商業考量下的漂亮韓星當女主角,也有收到驚豔的效果,連演技差的幾位黑澀會妹妹,在我的感覺也因為演技差而像極了年輕人的做作,至於其他運鏡、色調、燈光、布景等專業的東西,身為一個觀眾只要能樂在其中,剩下的就是大力的鼓掌而已。

重視市場反應的導演才有資格拿輔導金拍片2,因為這都是納稅人的錢,導演真的有去替觀眾著想,才能成就這一部票房反應佳的年輕人電影,這篇獨家專訪》六號出口導演 林育賢清楚呈現林導演的想法。

練習曲的巨幅海報(約20m X 20m)在還沒上映前,就掛在新莊的捷安特旗艦展示店,當時就很疑惑怎麼會有看似紀錄片的東西,能夠在未造成市場轟動時就擁有這樣的宣傳(請原諒一個已經六個禮拜沒有接收新資訊的菜兵),幾週後市場反應大好,也就乘著風潮跑去看。不知道是我小看了台北人,還是小看了練習曲,飄著細雨的週日早上,電影院內竟然還坐滿三分之一,已經上映一個月的國片能有這樣的成績,今年可以算是國片大年了。

講故事要吸引觀眾,除了講的人要講的好,還要觀眾對故事有興趣,練習曲有這種特質,取材貼近平民生活,每一個故事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不背負沈重的歷史包袱,不賣弄高雅文藝氣息,幾乎是以平鋪直述的方式走完全場,也因為這份平淡,當我們因為故事感動時,是真的觸動了內心的哪根弦,而不是被強烈的電影表現誘惑了。畫面輔以導演20餘年的攝影師資歷,讓看電影像是在欣賞以台灣為主題的攝影作品,每個定格都流露出導演對台灣的熟識與珍愛,聽完這些市井百姓的故事,真的會忍不住想要「疼惜台灣」,但盲目追求經濟發展與政黨惡鬥的社會一樣讓人厭惡。

不可否認,看完這部電影會重燃未竟的環島心願,但環島這件事情對我的意義已經產生改變了,在過去這只是一件年輕人想要突破,想要證明自己與眾不同,想用來在同儕間炫耀的活動,但現在的環島,是自己真正想深入瞭解這片土地,身為不斷被殖民的島國後代,小時候被薰陶以國民黨的宣傳品(一百本,描述從國父革命建國、蔣公北伐、東征到抗日,一直到最後退守台灣,力保台灣民主的慘烈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建設台灣時的土地改革、十大建設、…等等豐功偉業的「兒童圖畫書」),中學時學習中國史地,大學以後卻又被抬頭的台灣意識衝擊,民進黨終於執政,然後全球化掀起熱潮,資本美帝與社會歐洲,加上紅色第三世界,怎麼每個國家的人民的愛國心,都遠比台灣人愛台灣的口號還令人感動呢?當他們從民族主義到成為世界公民,而我們竟然還在努力認同台灣,尋找定位。怎麼了?我們不是已開發國家嗎?怎麼在思想觀念卻落後了半個世紀?

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我的心會動搖,出國跟其他國家的人聊天,明顯感受到當自己說:I come from Taiwan. 這句話時不像他們一樣抬頭挺胸,國家卑微的國際地位讓我也成為次等人類。

我將來想成為世界公民,但我想先認識台灣,如果問我現在的環島理由,那麼就是這句話了。

--


1:關於台灣加入WHO這件事情,我一直認為意識型態的鬥爭凌駕衛生防疫工作本身的重要性,根據WHO的規範,台灣的民間衛生組織可以透過參與和WHO有正式合作的其他國際NGO團體,由正式管道取得WHO的資源,政府如果只是為了衛生防疫工作,加強這一部分的輔導更容易達成目的,但是為了宣示主權與外交因素,衛生防疫不幸成為一個十足冠冕堂皇的理由,當然,這是政策制訂面,負責執行的衛生署員工也許真的是為了衛生防疫在努力。

2:電影人寡占補助金,用電影成就自己的藝術品味與國際地位,至於觀影者的需求,出資者的報酬問題,全都被以藝術之名拋於腦後。(中國時報2007年7月5日A5版,「國片凋零,只因曲高和寡」,王乾任先生)這段話是我認為解答台灣電影與社會大眾嚴重脫節的標準答案,政府以為只需拿出名為輔導金的銅臭,就能挽救國片市場,而拿到錢的導演都只想拍自己的理念,還指責觀眾不看他們的電影是沒品味,低文化,天啊!當前台灣社會的中堅族群,幼年是在貧窮戰後的泥土打滾,奮鬥在經濟起飛的青年,中年後組成家庭養兒育女侍奉親長,這種忙著賺錢、站穩社會地位,直挺挺的成長方式,加上成長過程的社會環境無法重視藝術(總要先有飯吃),能培養多少文化素養?這些藝術導演實在是過於不食人間煙火,知名導演蔡明亮日前才說,他覺得自己拍的電影很好看,為什麼台灣民眾都不看呢?他實在該走出他的房間。台灣民眾還在學習欣賞藝術,還在培養自己的品味,而且台灣民眾那麼容易接受新事物,那麼容易被教育,要讓文藝國片開拓市場,就先從提升國民的整體文化素養開始吧!真正的辦出一場能讓全民參與的電影節,就成功一半了。


台北之旅 攝影篇


如果現在不寫,回了澎湖我可能就不會動筆了。

--

歷經一番波折的替代役生涯,意外的留在台北市衛生署服役一個半月,加上之前在劍潭的專業訓練,一共兩個月的台北生活,即將告一段落。一開始難以接受,身邊的人都聽過我的抱怨,生活步調與計畫都被打亂,但既然過去曾在台北放逐過自己,何妨當作這是另一次的放逐,一個假期,或者用更美的說法,當作是旅居台北吧!

白天得上班賺生活費的生活當然不可能隨心所欲,但有限的時間反而會讓人變的積極,展覽與表演是在台北能做的最棒消遣,可惜旅人一向是窮苦的,動輒半百甚至破千的演出票價實在負擔不起,幸好五月份並沒有吸引我戲劇演出,省去身體溫飽與精神食糧天人交戰猶豫不決的時候,倒是攝影展不意外的看了四個。

位於228紀念公園內的這座國立台灣博物館,過去在台北兩年沒進去過,正打算藉著展出的《「綠島vs人權」印象─綠島老照片展》順道參觀,卻剛好碰到以博物館為主題的攝影比賽,館內四處亂竄的攝影者打擾了觀賞品質,不過既然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的台灣故宮都甘願成為稚齡學童的遊樂園,我實在不需大驚小怪。回到這個攝影展,是個平淡的紀實攝影,除了少數幾張是攝影師的作品,其餘應該是蒐集來的合照或哪戶人家不小心留存的照片,這樣的照片最大的優點就是真實。

過去在北美館有過幾次不好的經驗,對北美館的高格調有些猶豫,但有攝影展還是忍不住想看。這次北美館展出的《真實的假象—台灣橫著看:蔣戴榮攝影個展》,就像它的簡介一樣,將真實的景象利用數位影像後製,展現另一番虛假的風貌,創意本身夠意思,但主題放太大,定為04~07台灣社會的諸多面貌與人文現況,這個時間與「現在」太接近,又欠缺明顯訴求,因此作品內容看似同類,其實並沒有緊密聯繫,感覺上整個展出概念是在拍攝之後才成型,反而將作品一張一張分開欣賞,還能偶爾感覺驚豔,作者觀察台灣的角度值得玩味,從黑白畫面拉出來的彩色主題至少能讓觀影者更容易切入影像的意念。

接續著展出的是《『美而廉藝廊』攝影家風華再現》,這個展覽的成熟度就高多了,展出包含台灣攝影四大家:郎靜山、鄧南光、張才、李鳴雕等多位大師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在其他展覽也曾看過,更突顯出作品的珍貴與影響力。人文紀實一向很對我胃口,只需要運用平實的攝影技巧,發揮對多層社會面貌的觀察力與理解力,要敏感且深入,就能在平實中挖掘出值得說給別人聽的故事,故事說的好便廣為流傳。看影展的同時很幸運的碰到一個攝影班,帶團的老師對展出作者與作品的認識頗有深度,除了簡介攝影家生平,對作品的創作背景也能說上一二句,跟著聽兩小時,獲益良多。(最值得一提的,這些前輩都是家境優渥的人,才能拿當年等值一棟房子的相機拍照,這…)

最後一個是在TIVAC一樓展出的《吳紹同的鶴之魅》及地下室的《吳紹同未公開黑白影像世界》,鶴之魅的部分是吳前輩的興趣,前往世界各地捕捉「鶴」的清麗身影,當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尊敬,似乎就會想開始做一些不用討好觀眾的事情,也因此自娛成分多過渡人。若要談畫面的美感與拍攝到的鶴之珍稀,《心手交合-楊恩生、陳加盛仙鶴聯展》裡頭展出的作品最讓我推崇,儘管有人批評技術如何高超終究也只是個「工匠」,我卻認為當技術達到無人能及的境界時,單單追求「極致美感」也是一種藝術的成就。樓下的黑白攝影作品,在美而廉藝廊的攝影展已有展出部分,但沒有這裡來的完整;吳前輩擅長以高角度或側拍來紀實,恰巧也是我的喜好,有一幅作品是從二樓往下拍攝上、下公車的人們,慢速快門恰好捕捉到上車與下車人們的動靜分明,回家的迫切與等待的茫然形成強烈對比;另有一幅一位老人從煙霧繚繞,香火鼎盛的寺廟背景向著鏡頭走來的作品,朦朧虛幻的畫面,時空已脫離「當下」,而遊走過去與未來,展現出民間信仰真實虔誠的一面,老人的半身剪影也充滿震攝力,讓人驚覺這樣的景象終會消失,而我們的的確確無能為力,卻也無須感到虧欠,會消逝的文化總有它消逝的理由,一如它的出現一樣,也許有一日它會在博物館擁有一塊兩坪大的面積,一張生動的彩色海報,與幾個小模型,也許它就這麼被遺忘,誰知道?事實上這兩個結果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差異。


台北之旅 雜絮篇

4/13

作夢也沒想到,我竟被迫回到台北,也許是一個半月,也許三個月,也許一年,但實實在在的,我又在台北了。

再次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同樣的行進方式,卻感到不同以往的陌生與慌張,這明明是我曾經生活過兩年的地方不是嗎?我識得路,也有許多親朋好友住在這,卻不能給我任何安全感,就算一個人走在Florence的街道上,也可以非常自在,倘佯在中世紀古城的深夜情調,任何一個旅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親切的歡迎。

怎麼反而在台北這個充滿華人的都市,卻無法放鬆自己去享受這一個多月來難得的一個人行進,是因為太寂寞了嗎?


4/15

這實在是一件必須嚴肅看待的事。

新訓不過短短一個月,怎麼再次「回到社會」,會發現這個月似乎能隔開兩個世界,NBA的排名,新的專輯,下檔的電影,炒熱的抗議事件。儘管這許多新資訊確實讓人吃驚,但想重新與世界接軌也並不困難,況且「不知道」日子一樣能過,真正改變的,是自己的需求。

一個月的極簡生活,將過去的多餘的物質一件件剝下,讓我有機會看到真正的需求為何,歸於無的赤裸,才知道那些原本就可以捨棄,而那些卻必須重新牢握,好好珍惜。

我們都過得太複雜了,不停歇的消費行為麻痺了我們的神經,使我們擁有過多的物質享受,反而忽略了更多金錢無法購得或是能提升生活水準與品質的東西,非常八股的說法,但越八股代表這種觀念流傳越久,越值得重視,不是嗎?


4/16

專訓的日子也開始失去鮮味,我的確是沒耐性的人。

這次留在台北一個半月,也許更久,一開始的失望情緒也漸漸淡了。想想,這可能是給我一個機會,彌補之前沒有好好利用在台北的時間。

在有限的時間內,反而可以完成更多事情,兩年都沒去的基隆廟口,第一個禮拜就去了,隔天還去了慈湖謁靈,大溪老街。

生命之所以有限,就是讓人們得以成就無限!


4/17

突然覺得,很想聽到吉他鋼琴的音樂,課堂的短片喚醒我的喜好,我沒有特別偏好什麼類型的音樂,唯獨單一樂器的演奏,我只想聽這兩種,我是需要音樂的。

都25歲了,生命也經歷了不少階段,雖談不上閱歷廣博,至少也不至於目光短淺,碰上的人,大致都能預測會擦出什麼火花,成為好友,或只是玩樂上的,又或者不甚熟,但也許會保持聯絡,這種種可能性,最後也都八九不離十。

離開澎湖,又必須建立各種社交關係,開拓新生活,多少帶點被動,卻還能樂在其中,也就不算壞。

總說自己喜歡流浪,現在更能肯定,能自在的流浪,是因為有根,累了知道可以往哪去,如果沒有根,卻必須過著漂泊的生活,心裡想必不輕鬆,怎麼可能樂在其中,失根的人,會渴望找個地方,建立自己的家園才是,但這都是我的臆測。

我能如此自在,卻也明白能回家最好,我的血液並沒有那麼渴求流浪吧!也許35歲就是安定的時候。


4/19

美人年華有限,珍惜美麗的短暫。如果沈魚落雁、閉月羞花是亙古永恆的,沒有人會思念西施、王昭君、趙飛燕…

到台北第一次溜達的地點,就是捷運劍潭站附近的「三腳渡」,而將近三年後的現在,我竟然在這裡慢跑,感受台北河堤阻礙了人們與河水親密接觸的可能性。

儘管我們都知道人生有無限可能,機緣的變化總是出人意料,但是在事情沒發生以前,我們也許都相信:人生就這樣了。以為自己思想開放,碰到什麼都可以視為平常,但這一個多月還是帶給我太多的刺激,深刻體會到人的多樣性。


4/21

喝醉真的是一件很不有趣的事,雖然這是第一次在夜店玩的這麼放肆,以後還有機會也要不藉著酒力的狀況下才行。

吐了六次,最後兩次是將喝下去的溫水全吐出來,像是在洗胃一樣,整個早上在胃不舒服且精神不濟的狀態下度過,真搞不懂怎麼會有人喜歡把自己弄醉。

希望自己真的能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了,這一個半月的受訓,就像潛能開發課程一樣,規律、有壓力的團體生活,認識這許多人讓我的見識與胸懷都更開闊了。


4/28

虛假的美,真實,與真實的美,是不同的。

之前在台北兩年,一開始的確對台北街頭有這麼許多美麗的女子感到驚喜,色狼們相邀逛街也成了經常性的活動,甚至後來還能依自己當天的喜好選擇要前往何處,但這樣的嗜好並沒有維持太久。後來大概想出一個原因,這些美麗的性質都太相像了,缺乏獨特性,眼睛為之一亮的很少,當然歸因為習慣,或是該死的胃口被養大,也都說的過去。

但現在想來,似乎另有原因。因為那些都是虛假的美,是經過掩飾與改變之後的美,沒錯,都是化妝過後的美,但真的只是因為化妝嗎?林志玲在螢幕前也是化妝過後,卻沒有人會去懷疑她卸妝之後是否一樣令人心動。

今天在中正紀念堂剛巧碰到一個戶外表演:「千人胡琴」,第一個排面當然安排上幾位美女,她們也很自然的有化妝,來回看了數次才發現,天生麗質的美貌依然會在一片爭奇鬥豔之中脫穎而出,就像孔雀群中的天鵝(註)!這種美麗是可以長久注視依然心曠神怡的;反觀台北街頭的豔麗,儘管妝扮都是成功的,有流行品味的,乍看之下會被吸引,但擦身而過後已經忘了容貌,這只是我個人喜好的關係嗎?還是因為她們只是把流行穿在身上,而忘了發覺自身的獨特魅力?


5/7

回家真好,這就是充電吧!

這趟回家也確定了自己究竟想不想回澎湖服役,儘管出了門就不想回去,
回去了就不想離開,相較之下,我還是寧可放棄台北都市的便利,而選擇澎湖城
鎮的純樸與貼近土地的生活。


5/10

我該停在哪裡?

在市區漫無目的的騎車不再是一個放鬆身心的方式了,漫無目的這件事變的惶恐,再也不能隨意的只是看看一路上的風景,我必須決定要走哪條路,要停在哪裡。

多元的台北市,給人選擇自己要過什麼樣生活的機會,遺憾我們卻沒有上過一堂教育怎麼過生活的課,或者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但我們都已經被環境折磨的失去它。

不能再毫無目的的選擇一本書來看,逛書店一直以來都只是「讓自己感覺良好,感染文學氣息,化身文藝青年」的一種消遣,如果硬要說那是一種找書的方式,那未免太沒效率,網路書店與圖書館都提供更方便確實的查詢管道,因此逛書店,不如就直說那是一種與書店內的人們互相慰藉娛(愚)樂的行為。何況想看的書早就累積長長一串,一直以來都跟政府單位消化議案的速率看齊。


5/12

態度決定高度,這是某汽車廣告的台詞吧!

態度,包含對自己的看法、信任、期待,這些因子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也決定了別人如何看待你這個人。

重要的是,必須有準確的自知之明,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賺上億,但存款千萬並非不可能。沒有理由每個人都是帥哥美女,但喜歡照鏡子無可厚非,給自己高一點的目標,有壓力的要求,才能突破。


5/20

既然我享受著因為人群聚集才能帶來的藝術密集,我也許不該同時厭惡擁擠的台北,這個城市給我太多養分,我不該同時感到滿足又去詆毀它。

但我依然必須回澎湖。

我的見識、視野、興趣、理想、智慧等許多重要的特質都因為住在台北而達到第一個高峰,這城市帶給我許多人格的成長,但是沒辦法讓我平靜。就是因為對自己的能力感到不安,才能促使自己去接觸這麼多新鮮的事物,而現在我覺得夠了,只知道往天空伸長的樹,枝幹太細,容易夭折;該停下來尋求心靈上的平靜,凝視與沈澱這些養分,讓枝幹變的粗壯,更能承受風雨,我要回去。

6/2

我與流行真的是不同掛,至少與單單追求及彰顯富裕這部分格格不入。

品牌的價值,流行的趨勢,其實決定在一小眾團體而已,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工具,卻非我必須認同的生活。

品牌迷思,在瞭解公關手法塑造品牌的過程後,會更容易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