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25, 2011

醫學史之上帝的傑作觀後感


說在前頭,這部片我好幾年前就看過了,寫這份報告是參考電影綱要跟別人網誌中提到的劇情而寫的,所以很明顯的借題發揮,成績已在今日交給教務處了,故發文。

----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相信這是一個公平的世界,能夠說出像這樣的話:「人生而平等,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人,」這種人絕對要當成瀕臨絕種的動物,就像台灣的石虎一樣,好好的保護。唯一可以相信的是,整體來講,這個世界的確是邁向平等的,但巨觀上的變化並不能美化微觀上的差別,至今,種族不平等仍然在美國社會留下斑斑鑿痕。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在跟自己的宿命搏鬥,社會流動是漸進緩慢的過程,跳躍式的改變並不多見。六十年前在美國出生的黑人,如果能不做清潔工或是工廠操作員,擺脫最低的收入跟社會地位,日子就算是過的還不錯了。Vivien雖然不能如願成為醫師,他的工作卻比任何一位一般的醫師還重要,但這個社會仍就用去40年才接納他,給予一個能夠略為彰顯其貢獻的榮譽博士,這是何其漫長的等待。
    只要默默的做著自己的工作,投注自己的熱情與專注,不要在乎薪水、不要在乎工時、也不要在乎名望,什麼都別在乎,任何事情都要逆來順受,總有一天會獲得理所應得的回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秉持著這樣的信念,這真是老闆最愛的員工。的確,能夠樂在工作的人,他的前途必定一片光明,因為他能夠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找到滿足,他擁有無可替代的回饋,就不需要再強求功名利錄,畢竟這些是外在的社會所定義的快樂與目標,而樂在工作的人已經從內心找到幸福。
    但是這個社會,究竟提供多少機會讓人們可以從事自己所喜歡的工作?從任何一份調查都顯示,許多人做的工作不符合他的專長,也不是他的興趣,他只是為了安身立命才選擇那份工作,不是他選擇那份工作,是工作選擇他,那麼不要求報酬、福利,做這份工作還有任何意義嗎?於是又有人說出這種口號,不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而是要喜歡自己的選擇,或許這樣子真的可以撫慰一般人心中的不滿,但這不能作為政府沒有能力創造一個優良的工作環境的藉口。
    Vivien其實結合這兩種特質,他樂在工作,但這份工作不是他最想要的,他得到成就感的同時,也有許多失落與挫敗,雖然他是Dr.Blalock最佳左右手,甚至他的技術更為高超,手術也是靠Vivien才能順利完成,在記者會上,Dr.Blalock仍就選擇略過他不提。Vivien根本無力掙脫這些大環境加諸在他身上的枷鎖,只能默默的等待,甚至早已放棄平反的機會,他只是繼續做著他最擅長的工作。
    我們當然希望所有人都能不在乎外在的虛名,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也是多數人期待自己能夠達成的心理素養,道德標準,但我們仍必須正視,這個社會對善惡的評價沒有準則。雖然我們也歌頌像陳樹菊這樣偉大無私的人物,但像那些靠著壓榨無數人微薄的勞力價值,來達成自己的財富與名望的企業家,在台灣不只一間,他們在全世界的電子產品供應鏈上,賺取的都是最低廉的利潤,也因此拖垮台灣的整體獲利能力,不幸的,這些企業家在台灣社會是被歌頌的,因為多數人都被矇蔽了。
    電影的結局是撫慰人心的,Johns Hopkins Hospital終於給了Vivien 一個他早該得到的頭銜─Dr. Thomas。他的肖像一直被掛在John Hopkins Hospital大廳牆上,就在Dr. Blalock的肖像旁。為了維持社會的運作,需要很多人扮演螺絲釘的腳色,默默的做好份內的工作,這樣的結局帶有鼓勵跟慰藉的效果,讓人們懷有:或許總有一天人們會發現自己的重要性吧,這樣的期待,中產階級畢竟是這個社會能夠安定的力量,只是單純的希望,除此之外,這個社會能夠給更多人公平的對待而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