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6, 2011

歷史有真相嗎?

        台灣是一個不同種族共同生活其上的島嶼,文化兼容並蓄,各個種族和平共處,互信互諒,這些都還是理想。現階段的台灣是一個被強烈二分法箝制的地方,所有事情非黑即白,沒有一個廣被接受的價值,台灣的未來沒有一個明確方向。雙方不斷透過集體活動、形象化媒介、文字等各種方式型塑意識型態,選舉文化才是台灣真正的文化特色。
        
        一想到從小被歷史課本與大量兒童讀物灌輸的觀念,與整體的台灣史觀是那麼的大相逕庭,實在讓人不知所措。因為對自己過去閱讀的歷史立場產生疑惑,所以站在另一個立場去尋找所謂的歷史真相,是否也只是向另一個偏頗的史觀靠攏而已?歷史是否真的有真相?
歷史是人為求自我瞭解而進行理性思維所建構的知識系統,以發生在具體時空中的人、事、物、地為原料,經過史學家的推理,將過去發生的事件組織、分析與批判後才得建立。而史學家也是具有個人立場的人,他們皆是在某種社會意識的制約下,決定「誰是當代或過去重要的人、事、物,或誰是知道真相的人」,因而授予她(他)們詮釋過去的權力。優秀正直的史學家,不會迴避表露自己的立場,他會承認自己為黑,但不認同指稱他為黑的其他史學家自認為透明的態度,唯有如此,經由他的研究所形成的歷史知識才具有說服力,而閱讀歷史知識的人們也才知道這些或許不是全貌,但確實是具有某種意識形態的人認同的史觀。
多數人一定對連勝文事件還有印象,在選舉的前一天發生的這件槍擊事件,或許並未造成結果的翻轉,但確實影響選情,於是台灣社會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調查,媒體日以繼夜的報導,為求一個交代,一個所謂的真相。現在距離20101126只有四個多月,這起事件對多數人而言仍是霧裡看花,官方說法連被害人都不相信,試問四十年後書寫歷史的人,如何查明真相?

        如果答案是完全的否定,歷史學家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歷史學家仍然可以發掘相當程度的事實,像是量化的日期、人數、身高體重,也可以還原部分真相,譬如「連勝文遭到槍擊,幸運的並未擊中要害,但台下的黃姓觀眾遭流彈擊中死亡」,這些都是沒有爭議的。但若是涉及事件的因果關係,行兇者的動機緣由,要找出真相就成為一個艱鉅的任務,需要歷史學家挈而不捨的追尋。
        閱讀歷史的一般人,需要對所得到的資訊保持警覺。我們在進行任何理解活動,要瞭解到每段被書寫的文本或是史料,除了日記或書信這一類的文件,其他都不是事件當事人的著作,其真偽牽涉到書寫者的立場與考證的程度。譬如連勝文的曾祖父連雅堂先生著作的《台灣通史》,經後人考證,認為大半內容都不符合歷史事實,但連雅堂先生是生長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人,他對1895年前後的觀察與紀錄,反應一位當代人的觀點,是故《台灣通史》中關於此部分的內容是相當珍貴的。
        判斷文本內容的真偽,嗅出端倪,需要一種經過長時間累積的敏感度,並非一蹴可及,但我們不需要把過多的心思放在量化的資料,譬如日期的正確性,因為日期只有在影響事件前後發展的因果關係,影響到歷史學家如何詮釋事件的態度時,才能突顯其重要性。事件產生的背後動機,甚至這位歷史學家用這種方式詮釋歷史的動機,這些心理層次的活動才是真正值得關注與探討的,而歷史知識如何被運用在現代的人類活動,才是真正影響我們生活的關鍵,也才是我們所需要知道的真相。

2 comments:

UC的屎尿人生 said...

有好的觀察力跟敏銳度,才能作出好的判斷,但就難了

ChengShiun said...

是啊,現代社會這麼多事情必須懂,只能盡量不要撈過界,不要憶測,不要盡信...